全媒体记者阮璐
穿过一座风雨桥,恩施市白果乡见天坝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
黛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民居呈三列平行排开,两条约百米的沥青街道平坦整洁。安置点西边,宽敞的活动广场上四五个孩童在追逐嬉戏,广场旁公用的晾衣杆上有衣裙还在滴水。东边,凉亭里,午休的村民们正围坐着拉家常,向左一抬眼便是见天坝那棵标志性的约千年树龄的金钱松。
安置点靠河,建有亲水走廊,有专门的保洁员定时清理,不见一片垃圾。这时节,河中清流涓涓,河岸杨柳拂拂,沿河走一走,烦扰尽消。
2018年10月至今,这里已陆续搬进了40户126名村民。
微风吹过,掀起一户村民家脱落了一角的对联簌簌作响。那上联写“伟大光芒照千家”,下联对“英明政策扶三农”,横批“情深似海”。
对联的主人李发亮积极配合搬迁至此,如今租赁几十亩土地发展起了药材种植,还带领周边居民一同致富,正印证了安置点中心那面墙上红字写的“脱贫不忘党恩,小康更需自强。”
不仅是李发亮家,顺着往前走,家家户户,一副对联便是一个安居故事。
“精准扶贫政策暖,易地搬迁情意浓。”
“脱贫责任记心间,帮扶之恩重如山。”
“精准发力助脱贫,真心帮扶解民困。”
“户纳绿水聚宝盆,门对青山摇钱树。”
……
这里有40户村民就有40副对联,每一副都描绘着不忘党恩,脱贫奔小康的幸福梦。
“泰运长临幸福家,宏图大展富裕宅。”这是村民邹修富家的对联。
走进他家,邹修富6岁的小孙女正邀请邻居家的孩子们来家里玩耍,孩子们吃着冰淇淋,打着水仗,见有生人经过,大方地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没想到房子修得这么好。我和儿子一家一起住,平常就在家带孙女,真是享清福了。”邹修富说,从深山搬进新房子,他家的日子就像对联写的那样,一步步走近富裕和更加幸福。
从世代居住的深山中搬出,住进宽敞的新平房,或许是安置点上的村民们过去不敢有的奢望,但今后,这将是他们和子孙的日常。
“快进屋坐!”看到有人经过,一位村民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迎面而来的对联写着:“走出大山天地宽,发愤图强报党恩。”
“我们是积极主动搬进来的,家具这些都是买的新的,搬新房要有新气象嘛。这副旧对联是去年元宵节贴的,我一直舍不得撕。”旧对联之上在今春原本贴上了新对联,但大半年过去,新春联慢慢剥落,竟露出了完好无损的旧对联。这位村民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去年元宵节,当地村民们在安置点上,贴对联、猜灯谜、看文艺演出、吃长桌宴,别说有多热闹了。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安置点的村民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民居,感念恩情的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回报。
安置点的村民们多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但遍访村民,家家干净整洁,物品堆放整齐,看不到一丝因农耕生活带来杂乱的痕迹。
“安置点专门为村民配置了生产用房,一一编号,每户免费使用一间,用来存放农具和农产品。大家从不把带泥的农具带回家,因为他们知道,搬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安置点靠河一排的房子,挂着蓝色的“生产用房”编号牌,这些生产用房,便是村民家中干净整洁的秘密所在。
“茶叶飘香映村庄,党的政策记心上。乡村振兴做示范,村规十条强保障。”安置点的村民严格遵守十条村规民约,不等不靠,积极发展茶叶等产业,同时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让见天坝村更优美、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