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曾宪宇 通讯员陶立军
罗义杰练习三棒鼓的抛刀动作。
罗义杰,1986年9月生,湖北省第十四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宣恩县政协委员,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所长,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棒鼓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罗义杰曾被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表彰为2021年“圆梦工程”优秀志愿者、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2022年全国乡村和文化旅游带头人;被团州委评为2021年优秀青年志愿者,被团县委授予2021年“宣恩青年五四奖章”;罗义杰创建的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新时代湖北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被州民宗委确定为“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重逢三棒鼓
凛冬时节,寒气袭人。
穿过人群,罗义杰身穿民族服装站在人群中,手中的尖刀不断腾空、下坠,唱腔悠扬,在场地上空回荡……
这样的场景对罗义杰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非遗路演,多少次站上舞台赢得阵阵喝彩,在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表演中,印刻的是一份执着,更是一份热爱。
1986年,罗义杰出生于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这里人杰地灵,风光秀美,居住着侗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绚丽灿烂。
当地人热爱跳舞,在田间劳作、茶余饭后、逢年过节或请客摆酒时总要来一首民歌、跳一支民舞。
八宝铜铃舞、侗族大歌、恩施耍耍、薅草锣鼓……这些都是罗义杰成长路上零碎而快乐的回忆。
小时候的他最爱看歌舞队表演,三五个年轻姑娘换上漂亮衣裳,一人击鼓唱词、一人敲锣配乐、一人耍刀弄棒,每一个节拍仿佛都敲在他的心上。
长大后他才知道,这叫三棒鼓。
外面世界的喧嚣和多彩吸引着年轻的罗义杰,中学毕业后,他像很多年轻人一样离开家乡,南下打工。
进车间、做建筑、开公司、养蜂……这些年来,他从青涩懵懂的少年跨入中年,追求人生意义的脚步从未停下。
2015年,罗义杰在一次参加养蜂技术培训时再一次看到了三棒鼓表演,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
他拉着对方交流,追问对方的学艺经历,聊着聊着,他决定拜师学艺。
31岁,罗义杰才师从三棒鼓州级传承人陆海权,彼时陆海权已年逾70岁,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罗义杰和三棒鼓爱好者建了微信群,交流唱词创作、表演技巧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他真正走进三棒鼓以后,才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期间,他多次去县文化馆找资料、寻访民间三棒鼓表演艺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在寻访过程中,罗义杰很快发现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棒鼓等民间非遗文化在逐步没落,年幼时随时可见的高腔山歌、滚龙连厢等歌舞,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闻所未闻。
童年记忆变得无迹可寻,罗义杰不愿让这些独具特色的歌舞淡出人们的视野,他定下了一个目标——保护本地非遗文化。
抢救宣恩灯戏
三棒鼓的尴尬境地并不是个例,罗义杰将目光瞄向了当地的灯戏。
灯戏,是恩施地区主要的剧种之一,宣恩灯戏曾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罗义杰心痛于宣恩灯戏40多年来无人问津,濒临失传,开始想着如何让灯戏重回大众视野。“记得小时候过春节,大人会领着我们,走很远的山路去邻镇看灯戏,那会儿大家管它叫‘贺新灯’。每次看戏,我都非常痴迷,幻想自己长大后有一天也能穿上漂亮的戏服唱戏。”他说。
罗义杰是行动派。2020年,他走访了很多村镇,找到了85岁高龄的董兴林。老人是有着丰富的创作和表演经验的灯戏传承人,但年岁已高,无法亲自授艺,只能从旁指点,罗义杰就找到了董兴林的徒弟们,在老人的协助下组建了一个灯戏班子。
灯戏复排需要服装、道具和排练场所,罗义杰积极向县文旅局和民宗局申请争取灯戏复排经费和协调场地;
为了抢救失传的灯戏剧目,他找人回忆、复盘、整理和重新创作剧本;
听那些演过灯戏、听过灯戏的人口述,把七零八落的情节整合起来……
那段时间,他踏破“铁鞋”,费尽口舌,搜集来的版本太多,情节颇有出入,以哪个版本为准?哪个能兼顾艺术性和地方性?罗义杰面临新的难题。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宣恩县委人才办历年来致力于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对罗义杰的工作鼎力相助,并为他推荐了中南民族大学的教授进行指导,罗义杰还将一些高校的民俗学教授请到宣恩来开展讲学。
历经120多个日日夜夜,沉寂40多年的灯戏《三婿争婚》之《公堂判婚》重新复活。2021年7月,罗义杰带着表演队参加在咸丰坪坝营举办的五大地方戏展演,受到现场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文化之路,大有可为”
灯戏《公堂判婚》的成功让罗义杰看到了希望,大家对灯戏的喜爱给了他信心。
在他看来,很多地方的传承人在农村各自为阵,很难聚集在一起,同时民间文艺缺乏产业支撑和平台支持,传承之路道阻且长。
鉴于此,2019年,罗义杰成立了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他将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和对民间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召集起来,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立志将宣恩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大做强。
以非遗传习所为依托,罗义杰在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1年,罗义杰带着表演队走进社区,表演灯戏和各类非遗文化。为了将民间乐舞推向更大的舞台,他别出心裁,组织大家修改戏本,将廉政建设、禁毒禁赌、平安建设等主题融入其中,用传统的方式讲述新时代的故事,获得社区群众广泛好评。
同年,罗义杰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他说:“我懂田间故事,教授懂传播之道。”2021年5月,传习所与武汉传媒学院中文系合作开展民俗田野调查,创作了两部灯戏剧本;8月,中南民族大学宣恩县非遗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中心在传习所挂牌。
2021年12月,传习所举办了第一期宣恩民歌培训班,聘请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李忠和、土家十姊妹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美珍等6名非遗传承人为培训班学员免费授课,培训学员30人。
2021年春节,罗义杰组织5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艺爱好者,在贡水河水上舞台公益演出7场,接待游客数万人次;2022年春节前后,在兴隆老街开街仪式和非遗展演闹元宵民俗活动中公益演出18场,展演各类非遗节目72个,接待线上线下观众约20万人次。
近年来,罗义杰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在宣恩县李家河思源中学、县第三民族实验小学等5所城乡中小学校开展滚龙连厢、三棒鼓、八宝锣铃舞、耍耍、土家十姊妹歌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培训活动。
“文化之路,大有可为。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宝贵财产,是人们劳作和生活的缩影,青年人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体现责任与担当,寻找传播和展示的舞台,让民间文艺登上大雅之堂,在新时代绽放出迷人光彩。”罗义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