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森休闲度假村民宿。
土家族吊脚楼。
南瓜莱菔杂芸苔,
种遍山隈与水隈。
一带平畴将绿绕,
好风吹送稻香来。
——吴子丹
荆国公驻兵营上
丽森休闲度假村所在的利川市营上村,自古为出入鄂渝的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郝摇旗、刘体纯等联合长江三峡以南的地方豪强武装,以渝东、鄂西为根据地,坚持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
清顺治五年(1649年),抗清名将王观兴归顺“夔东十三家”,并被南明朝廷封为荆国公。为了保障重庆安全,王观兴派遣刘太仓在营上一带经营,史称“刘营”。
营上村一带背倚齐岳山,是梅子河的发源地,地势平整,土地肥沃。刘太仓部义军边务农边练兵,士气高昂。顺治六年春,数万清兵拥至,欲一举攻下营上,再翻越齐岳山,直逼重庆。
刘太仓早有准备,在营盘四周修建了一圈牢固的木栅栏。眼见清军前锋不断逼近,刘太仓一声令下,营盘内箭如雨下,将清军射得落花流水。第二天,清军令盾牌兵顶着箭雨冲至营盘前,用腰刀砍击木栅栏,但栅栏全由一人合抱粗的大树制作,腰刀根本砍不断。营盘内的义军则端起长矛,从栅栏缝隙中刺出,清军死伤累累,不得不退兵。
双方大战三日不分胜负,得到消息的王观兴从恩施引军增援,和刘太仓里应外合,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军也早有准备,分出一半兵马,拦住王观兴的援军。
王观兴知道清军的精锐是重装骑兵,身披双层铁甲,手执两米多长的铁枪,冲锋起来,势不可当。他按兵不动,夜里悄悄派兵堵塞梅子河。第三天,急于求战的清军发起决战,重装铁骑黑甲如乌云一般压过来。王观兴不慌不忙,令义军将改道的河水放出,冲向清军。顿时,阵前波涛滚滚,地面一片泥泞,清军铁骑纷纷滑倒在地,沉重的铁甲成为累赘,倒在地上,很难再爬起,只能任对方宰割。
击败清军后,王观兴也在齐岳山下驻扎下来,与刘太仓的“刘营”比邻而居,史称“王营”。营上村也因此而得名。
张木匠智斗罗木匠
近年来,丽森休闲度假村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将过去的老房子改建为民宿、客房,备受游客青睐。营上村一带不仅保留下来众多老房子,更出过很多技艺精湛的木匠。
传说中的张木匠,是一名孤儿,他从小跟着舅舅学艺,在刨花堆里长大,斧锯锛凿,运用自如;亭台楼榭,雕梁画栋,他都在行,而且建造的房子造型美,格局新,在四乡五里出了名。
营上村的陈氏家族,从湖南移民而来,他们在营上居住数十年后,做生意发了大财,于是想建造一座和湖南老家一样格局的禹王宫。
消息刚一传出,一位来自川东的罗姓木匠就赶了过来,并放出豪言,说他一年半就可以完工,条件是本地的木匠都要给他当下手。
本地木匠看罗木匠狂得没有边,极为气愤,于是都去撺掇张木匠,与罗木匠一比高下,不能弱了名头。张木匠素来淡泊名利,并不想和罗木匠争斗,但他看了罗木匠的设计后,觉得规制达不到要求,而且修建起来费时费钱,于是挺身而出,要当掌墨师,并保证一年时间就能建成。这次轮到罗木匠觉得不可思议了,他说:“如果张木匠能有这本事,我愿意给张木匠当下手。”
张木匠胸有成竹,召集众徒弟和罗木匠一起准备材料,开始施工。一年后,禹王宫一点一点从一片荒土中拔地而起。禹王宫三进两厢,硬山屋顶,雄伟壮观。窗花、雀替,都由张木匠亲手雕刻,美轮美奂。所有的石阶、柱础,则由张木匠的好友——利川著名石匠江海打制,同样精彩纷呈。按照土家族建房规矩,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梁。这一天,远近的人都赶来看热闹。在一片欢呼声中,中梁吊至屋顶,此时却突然出了问题。这中梁竟然短了几寸,左推右移都无法稳妥安放。原来,罗木匠在画墨时,悄悄更改了尺寸,有意要出张木匠的洋相。
看到中梁无法安放,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罗木匠大笑道:“张木匠你真是徒有虚名,连中梁的尺寸都计算错了,你这木匠也太不合格了。”
张木匠早就发现罗木匠多次暗中做手脚,破坏工程建设,故对此次意外也早有准备。他叫来几名徒弟,将一对早就准备好的抹彩涂金的龙头抬过来,嵌入中梁两头,然后再次起吊,这次,中梁稳稳地落在了柱头上,远望,如双龙抢宝,异常威严壮观。
由此,张木匠声望达到顶峰。传说,离丽森休闲度假村不远的如膏书院,也是张木匠参与修建的。
(田赤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