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范建生
梯田、炊烟、土屋、池塘、溪流、青石板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袭来,让人迷恋。
这个充满乡愁和诗意的地方,就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巴东县东瀼口镇牛洞坪村。
“碧云天,黄花地。”是牛洞坪春天的真实写照。蓝天下的油菜花海,铺展成牛洞坪最美的大地封页,频频在游客的朋友圈亮相,让人痴迷和向往。
和春天约会,去的地方很多。而去牛洞坪,事出偶然。朋友对牛洞坪的精彩描述,让我神往。
百闻不如一见。清早,我们乘车从巴东县城出发,跨大桥,进官渡,过东瀼,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进入深山,只见车窗外到处是陡峭的山峰和茂密的山林,藏在大山深处的牛洞坪,更让我充满遐想。
到了牛洞坪,眼前的风景让我惊叹。是谁将如此繁多的黄金颗粒撒在了松林垭,是谁把编织好的金丝带缠在朝阳坡腰间?我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站在蝴蝶岩观景台眺望,将牛洞坪春色尽收眼底。3000多亩梯田涌动着金黄色的海浪,在心里掠过一片涟漪。
漫步油菜花海,空气中弥漫着芳香,啁啾鸟鸣,蝶舞蜂飞。
跟着花走,眼前出现一波碧水,与蓝天、黄花相映成趣。堰塘边的垂柳,柔软的枝条在水面上悠悠地划,用一圈圈涟漪,与水中的倩影嬉戏,欢喜一场春的相遇。山道芳菲,村姑穿红戴绿的身影时隐时现,碧水映照出她们的倒影,像一首浪漫而朦胧的诗。
犀牛塘,如一块碧玉,雍容地卧在花海里,灌满一池春水。相传很久以前,崖埂下寨沟壁上有一个洞叫犀牛洞,洞里穴居着一头犀牛模样的神兽,晚上出来吃稻田里的秧苗。村民发现后持火把驱赶,犀牛怪叫着一路奔驰,跳进长江东游而去。后来,犀牛踩出的每个脚窝都变成一个个大堰塘。在牛洞坪,像这样的堰塘有72口,如一颗颗绿宝石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坡上,闪耀着太阳和月亮的光辉,用清澈的泉水滋润着美丽的田园。
据说犀牛吃过的稻苗田收获的米特别香,因此牛洞坪的稻谷也很有名气,素有“牛洞贡米”之称。花开花落,花香酿成油香。到了插秧时节,梯田犁耙水响、池塘青蛙打鼓,田里改种稻谷。插秧节里,以稻为媒,以赛会友,劳动的风采在田间飞扬。穿红戴绿的身影前,一行行秧苗如同诗行,编织着诗意的田园。到了秋天,大地又铺上一片金色的丰饶。
油菜花海围着村庄舞蹈,仿佛在庆祝春天的到来。村庄里500多栋土坯瓦房,或立于花丛间,或藏于树荫下,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的形态。这些用黄黏土做成的土坯房,与乡土血脉相连,散发着泥土气息,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不倒,与山水浑然一体,是农耕时代的余晖。土坯瓦房的老屋临水而落,依山而建,山花簇拥,绿树四合,屋后有竹林,门前有晒坝,竹侧有菜园,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在一户农家院子里,生长着一棵古樟树,卓然而立,虬干粗实,枝叶婆娑,据说为北宋时期巴东县令寇准亲手所栽,千年的风雨沧桑沉淀出森森古意,在春风中披一身新绿。坐在古树下,品香茶,看花海,家园如画,时光不老,意味深长。
土坯瓦房安放着乡愁,也承载了一段红色历史。20世纪30年代,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牛洞坪村建立了红色政权,曾是巴归兴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留下了巴归兴县苏维埃政府、苏维埃牛洞区委旧址、对坡革命旧址和红三军教导二师司令部等革命遗迹遗址。岁月已经远去,但红三军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油菜花节”话当年,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当文化的韵律叠加时代的脉动,当传统的底色添加现代的线条,牛洞坪就产生出无穷的魅力,催生出更美的花朵。2022年10月,牛洞坪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巴东县对牛洞坪村进行规划引领,把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牛洞坪村发展的最亮底色,一方面做好红色文化精神传承文章,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建设。
作为全州首批乡村振兴试点村,牛洞坪村依托自然优势,开发了土陶工坊、土家榨房、稻田泳池等体验项目和蝴蝶观景台、牛喃花语实景舞台、红军泉、灵犀步道等网红景观,让关在记忆里的文化“活”了起来。
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
油菜花,是牛洞坪春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对外展示牛洞坪的一张名片。它以浓烈的色彩、蓬勃的生机,绘就山乡美好的未来。走进这幅辉煌壮丽的画卷里,满眼都是喜悦,满眼都是乡村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