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带水河,是清江中游恩施城区一级支流,由清水河、浑水河汇于衣角坝,经龙凤坝、小龙潭,至红河嘴入清江,流域内含小龙潭、三龙坝、双堰塘、杉木坝、龙马等11个村(社区)。干流称带水河,清水河发源于龙马,又称龙马溪。
青堡集镇远眺。
带水河、龙马溪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今人对其历史文化关注较少、知之甚少。2020年6月以来,我与恩施州博物馆原馆长邓辉、湖北民族大学教授雷翔、恩施市文史专家贺孝贵等,多次到小龙潭、杉木坝、双堰塘、店子槽、龙马等村开展田野调查。2023年9月,邓辉撰写《施州宋代沱河之战史地考察》文,首次披露带水河、龙马溪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清嘉庆、同治版《恩施县志》记载,带水河、龙马溪又称“沱河”,多生龙驹。“带河,在城北四十里,其流由八龙坪至小龙潭,缠环似带,故名。”“龙马溪,在城北六十里,发源七星洞,南流经观音岩至带河入清江,相传牧马河滨,多生龙驹,得名,亦名沱水。”“龙马溪,在县北一百里,南流经观音崖入清江,相传牧马河滨,常生龙驹,亦名‘沱河’”。清顺治、康熙年间《读史方舆记要》载:“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
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明万历《湖广总志》记载了“沱河之战”和“黄氏献马”的故事。“沱河,源出城北一百里龙马溪,至观音崖下入清江。《宋史》,林栗与谭汝翼战于沱河桥,即此。其水诘曲如带,故俗名带河。至正末,土人黄氏牧一牝马,忽云雾晦暝,溪中有物蜿蜒而出,与马交后,得一牝,奇特非常焉。比时,明玉珍据蜀,黄氏谋以为献,至河西数里,忽雷电大作,马乃腾空而去,所踏石皆陷如泥,河因是得名。”“沱河,卫北百里龙马溪,至观音崖下入清江。《宋史》,林栗与谭汝翼战于沱河桥,即此,俗名带河,元至正末,黄氏牧马中入河,产驹异常,以献明玉珍,踰溪雾复起,失驹,人谓龙马也。”
龙潭坡明末清初黄氏将军墓。
宋时,施州属夔州路,辖清江、建始二县及施州南部羁縻州。从施州城有两条古道经带水河衣角坝到夔州(奉节),一是自施州城经向家村、三龙坝、衣角坝、杉木坝、干树垭、太阳河、石乳关,到重庆奉节,石乳关是楚蜀关隘,这是官道、驿道;二是从施州城左至小龙潭、金龙坝、龙马、青堡、风流溪,到重庆奉节。又由龙马、碾盘、大山顶、柏杨,到重庆云阳。这是商道、盐道。川楚古道(下巴东、宜昌、武汉,上利川、重庆)经吉星,与向家村、三龙坝、衣角坝、三门洞、石门子、店子槽、龙马、碾盘、大山顶重合。太阳河、青堡、杉木坝、龙马是藩篱门户隘口。随着宋施州施行推广牛耕、屯田制、开盐禁、以盐易粟等政策,驿运、盐运、商贸、移民等往来频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沱河之战”是鄂西“羁縻制度”时期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羁,马络头也,即马笼头;縻,牛靷也,即牛缰线。引申为笼络控制。羁縻源于秦汉,宋时完善为一种制度,政治军事加以控制,经济物质给以抚慰,元时演化为土司制度。清道光《施南府志》记载“沱河之战”为:“《宋史·列传》,林栗,字黄仲,福州福清人,知夔州,属郡曰施州,其羁縻郡曰思州。施民谭汝翼者,与思州田汝弼交恶,会汝弼卒,汝翼率兵二千人伐其丧。弼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二州之境,施、黔大震,汝翼复以重币借兵诸峒而乞兵于帅府。栗曰:‘汝翼实招乱。’移徼罢兵,乃选吏属往摄兵职,以渐收汝翼之权,令兵马钤辖按阅诸州。密徼至施,就摄州事,汝翼不之觉己,乃惶恐遁入成都。事闻,孝宗亲札赐栗及成都制置使陈岘曰:‘田氏犹是羁縻州郡,谭氏乃夔路豪族,又且首为衅端,帅府不能弹压,纵其至此。如尚不悛,未免加兵除其元恶。’汝翼在成都,闻之逃归,调集家丁及役八寨义军,于沱河桥与官军战。溃,汝翼遁去,俘其徒四十三人,获铠甲器仗三万一千。栗取其巨恶九人,诛之。田祖周惧,与其母冉氏谋献黔江田业,计钱九十万緍以续罪,蛮遂安。”《宋会要辑稿·职官》载:“林栗,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二十八年召太学正。宋孝宗即位,迁屯田员外郎,后知夔州。淳熙九年(1182年),夔州属郡施州豪强谭汝翼与知思州田汝弼交恶,聚兵攻战,栗坐收田氏金,夺职罢归。”
经实地考证,今衣角坝一带,即谭汝翼“列陈于沱河桥,与官军战”之地。这里是沱河口,开阔宽敞,也是施夔大道门户,明以前设州门驿,其地如“沱”,三门洞峡口旧有桥,称“藤桥”。
明《湖广图经志》关于“沱河”的记载。
“黄氏献马”是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期,施州黄氏献龙驹的故事,这也是“龙马”地名的由来。明玉珍,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灭之。其疆域东至夷陵(湖北宜昌),西至中庆(云南昆明),南至播州(贵州遵义),北至兴元(陕西汉中),施州时为明玉珍属地,出土有“施南万户府镇抚司印”“清江施南道总管军万户府印”“屯田万户府印”3枚大夏政权铜印。
从至正(1341年至1368年)末和明玉珍据蜀(1362年至1371年)推断,“黄氏献马”应在1362年至1368年间。从史料记载看,一是黄氏河边养马,忽然云雾密布,天色昏暗,河中有一物(龙)蜿蜒而出,与马相交,生龙驹,似龙非马,奇特非常;二是黄氏向大夏献龙驹,行至河西数里,忽然雷电大作,马腾空而去。双堰塘79岁的吴先华说,传说黄家将军养马,献给皇上,过河走到一座山上,马忽然钻山不见了,这山得名马拦山。黄将军回来,在一个山洞里气死了,这个山洞就叫将军洞。
明嘉靖元年(1522年)称黄氏为“土人”。83岁的赵锦绪介绍,黄氏是本地人。据考证,在元或元以前,或至宋,黄氏即施州豪族巨姓。三龙坝黄家坡“明诰封一品夫人故太祖妣黄母于君之墓”,孝男为“遵义将军正相、长沙总镇正郷”,二人载入清道光《施南府志》:“黄正相,恩施人,云南提标游击,升遵义旗副将。黄正郷,恩施人,长沙营副将。”祖坟坝“明故处士黄世谦之墓”碑记:“昔我先公原系麻城县孝感乡籍地,因宋元挽草创业此境取名落业坝……历经十辈共居四百九十年。”龙潭坡“明故受封参府大将军鼻祖黄世龙墓”碑记:“窃思祖德昌麟趾,追远一片心,始祖住落业世系,树风声八代,有烈祖镇守沂水城,勅令为参将芳名传至今。”从江夏堂落业坝、烧城《黄氏族谱》看,三龙坝、带河坝、落业坝黄氏同源同支。清同治《恩施县志》载:“《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五年(994年)六月,贼攻施州,系李顺贼党张余。指挥黄希逊击走之”,黄希逊即这支黄氏。
9月中旬,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文旅融合新途径探索”课题组专题调查带水河流域历史文化,发现文化遗址密集,传统景观奇特,历史底蕴深厚,如首次发现明末清初黄氏墓、绝壁古栈道、古道交错,以及有寨门寨墙的牛鼻子寨等。带水河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正整体推进,乡村文化挖掘、阐释和展示正悄然进行,带水河小流域文明之花将徐徐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