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益>>相关法规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措施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4-08 11:40 来源: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刘婉茜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8日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办发〔2023〕41号)精神,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结合我州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居家养老配套设施。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到2025年老年幸福食堂实现县市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对纳入分散特困供养、城乡低保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住所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力争2024年、2025年每年改造2800户以上。(责任单位:州民政局、州住建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到2025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60%以上乡镇(街道)建成养老服务综合体。提档升级农村互助照料中心,进一步推广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大力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骨干老年学校建设,到2025年力争在30%以上的村(社区)建成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学习活动场所。(责任单位:州民政局、州委老干部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行农村福利院县级直管,推动农村福利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到2025年每个县市至少建设1所失能半失能人员专门照护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普惠型机构养老服务,推进符合条件的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审批手续,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安宁护理有关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审批后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每个县市至少打造1个医养结合示范点。(责任单位:州民政局、州卫健委、州医保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不断优化生育托育服务供给

(四)降低群众生育成本。持续完善积极生育政策,严格落实生育医疗保障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激励生育的购房奖补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到2025年8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水平。(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住建局、州医保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五)加大托育服务供给。综合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形式建设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各县市建立托育机构建设运营奖补机制。支持现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在满足3—6岁儿童入园需求基础上,招收2—3岁幼儿。大力推进医育结合,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托育服务。(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六)开展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推进小区活动场地、公园等公共空间配套建设儿童游乐场所,把“适儿化”改造项目纳入免于办理设计方案审查和工程规划许可范畴。将儿童优先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到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县市全覆盖。(责任单位:州妇儿工委办公室、州教育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发改委、州住建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持续提升教育医疗保障水平

(七)加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教联体扩优提质,到2025年全州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成省级示范性教联体5个、州级示范性教联体20个。支持利用闲置低效的工业、商业、办公、住宅等非教育用地用房新建或改建中小学校或幼儿园,持续扩充中小学(幼儿园)学位,符合条件的经属地政府批准,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发放生活补助、职称倾斜等措施激励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服务。严格控制“超级大班”,到2025年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超级大班”占比控制在1%以内。(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发改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八)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三级医院建设,到2025年拥有三级医院的县市达到6个;到2027年,各县市至少建成1所三级医院和1—2个区域医疗次中心。强化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支持各县市充分利用闲置房产,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发改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更大力度促进就业增收

(九)推动青年群体等就业创业。围绕重点产业、劳务品牌、就业重点群体,开展每年不少于3万人次的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才聚荆楚”“技兴荆楚”工程,持续推进“百县进百校”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落实好一次性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等大学生留恩来恩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400人以上。大力支持灵活就业,进一步扩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覆盖面。鼓励和引导城乡广大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到2025年力争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州人社局、州财政局、州发改委、州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恩施州分行,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企业和个人利用租赁空置住房、写字楼等,发展酒店式公寓、旅馆,给予税费优惠。持续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示范项目创建,力争每年新增返乡创业4600人以上。严格落实《关于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八条措施》,探索在茶叶、肉牛、蔬菜、中药材、中蜂等五类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险范围。(责任单位:州人社局、州农业农村局、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五、更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十一)加强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采取新建、改造、扩建以及有效利用存量工业用房、商业办公用房等方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到2025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500套以上。严格落实《恩施州住房公积金支持职工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十条措施》,充分满足公积金缴存职工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优化全州不动产登记事项办理流程,精简登记收件材料,推动税务、财政、住建、金融监管等部门实现数据互通共享。(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财政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公积金中心、州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恩施监管分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二)推动进城和返乡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进一步优化进城和返乡人员安居购房补贴政策,推动适当延长贷款年限,满足进城和返乡人员合理购房信贷需求。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进城和返乡人员医疗、随迁子女入学提供便利。(责任单位:州住建局、人民银行恩施州分行、州公安局、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六、全力推动城市更新改造

(十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城区改造、排水防涝、生活垃圾处理、供水供气、综合管廊(沟)建设、完整社区、智慧城市等城市更新项目,补齐公用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支持老旧小区聚焦“水电路气网、衣食住行购、教科文卫体、老幼站厕园”进行改造,同步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到2025年力争完成2000年前建成、部分2005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科学调整和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结构,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交通运输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政府国资委、州机关事务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四)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支持采用租赁、购买等方式盘活利用社区和机关事业单位闲置房产,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城乡充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新改建充电桩5000个。利用闲置地块、边角地带等建设公共停车场或临时停车场,到2025年全州新建停车位1.5万个。加快“全州一个停车场”建设,推进智慧停车,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节假日向社会免费开放停车位。(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机关事务中心、州发改委、州民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七、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加快推进州级、巴东县、建始县“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项目建设。持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在完整社区建设中增加体育设施数量,力争每年完成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10个以上。制定《恩施州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实施方案》,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公共体育设施有序面向群众开放。推动现有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增设体育运动体验项目。(责任单位:州文旅局、州发改委、州住建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县市“三馆一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建设,每年提档升级示范文体广场3个。着力打造新型文化空间,每年新建城市书房和农村文化礼堂10个,2024年底建成州非遗馆、施州古城美术馆。持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恩施土家女儿会、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开展“民谣返乡·从恩施出发”、“每周文化一小时”、“悦读恩施”、送戏下乡、非遗“六进”等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600场。(责任单位:州文旅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委宣传部,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七)拓展文化旅游功能。鼓励利用民房及闲置宅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开展“寻找恩施最美民宿”活动,不断加强等级旅游民宿标准化建设。加快施州古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州文旅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住建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刘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