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裁缝铺,那个曾经街头巷尾最时髦的地方,随着时代变迁,它们“隐身”一隅;裁缝,那个曾经令人羡慕的行当,在岁月的流逝中,如今已淡出人们的视野。5月17日,记者走进80后“裁女”周琼的工作室,静静地倾听她讲述针脚里的漫时光。
“抬头就是天,眼里都是山,我要走出去。”
“高不过太山庙,冷不过石灰窑,没有油吃有辣椒,没有油点有竹篙……”这是人们对三四十年前恩施石灰窑村的印象。山大人稀、交通闭塞,“穷山恶水”在这里有了具象化。
1988年,周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小山村。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家人全靠几亩烟叶过日子。“小时候很羡慕堂妹,因为她可以捡堂姐的衣服穿,我只有哥哥,没有旧衣服可捡。”周琼回忆道,小时候她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家里的烟叶卖个好价钱,这样就可以求父母为她添一件新衣服。
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加上父母思想保守,2004年,周琼初中毕业,便没再上学,回家跟着父母干农活。
在当地,女孩子在家待到一定年龄,就会有媒人上门说媒,然后结婚,像父辈那样过完一生。
那时,打工潮正在周琼所在的小山村兴起。“自我记事起,抬头看见的只有天,眼里装着的都是山,我要走出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一位表嫂在江苏一家制衣厂打工。“既然是制衣厂,就不愁没衣服穿。”年少的周琼想得很简单。
只是满心期待被父亲泼了凉水:“姑娘出了门就嫁不到人家了。”
但是,周琼铁了心,她不想守着大山过穷日子。
就这样,周琼赌气随表嫂来到制衣厂,开始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这是周琼第一次走出大山。一切那么陌生,又那么新奇。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剪线头,缝扣子,装拉链……周琼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在厂里每月都是全勤,每年都是先进。
在周琼身上,印证了一句话:走出去,可以改变命运。
18岁那年,周琼就有了自己的一笔存款。
长期的耳濡目染,周琼在制衣厂熟练掌握了裁剪衣服的手艺。
“你如果不出去,就像我们一样,一眼便看到了头。”眼见周琼踏实能干,厂里几位阿姨劝她往外发展。
天生不服输的周琼考虑再三,便在熟人的牵线搭桥下,只身奔赴上海,在一所培训学校学习服装设计,同时做兼职养活自己。
“当我努力的时候,老天都在帮我。”培训学习期间,周琼有幸师承“红帮裁缝”柴建明,学习西装制作手艺。
用周琼的话来说,最开始的吃苦都是为后面的获得做铺垫。曾经的苦难化作攀爬的力量,让周琼走上了和父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衣服是用一针一线编织起来的关于人的故事。”
儿行千里母担忧。周琼自小身体就虚弱,长期加班熬夜拖垮了她的身体,母亲一再劝她回家。母亲的担忧、父亲老去的身影,让周琼不再执拗,她决定回乡——开一家西装定制店。
说干就干。拿着这几年的积蓄,选址、租店、购买面料……周琼的店面很快开起来了。可是,半个月过去了,一单业务也没有。
“当年,恩施与上海等发达城市是不同的,白领没有穿西装上班的习惯。”
没做市场调查的周琼初来乍到便撞了南墙。于是,她开始主动出击——跑业务。酒店、汽车4S店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长时间下来,业务没多大起色,她自己却变成了“小黑妹”。
眼看西装定制不被看好,周琼又将目光转向棉麻衣裳的制作。这一次,周琼将门面换到州城人口密集区。
“棉麻面料舒服,更日常,应该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果然,顾客对棉麻服饰接受度更高。渐渐地,周琼的服装定制生意好了起来。
“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穿这么合体的衣服,你太有才了。”这是一位姐姐给周琼的反馈。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将这句话记在心上。
有了顾客的肯定,周琼拼劲儿十足。
2011年,周琼成功申请“裁女周”商标,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喜欢定制衣服的人不多,喜欢的会一直喜欢,不喜欢的也不会光顾我的店。”周琼对服装定制行业有自己的认知。
因为小众,周琼逐渐有了稳定的客户群。时间长了,许多顾客和她处成了好朋友。
根据潮流趋势和顾客需求,她会不断升级面料,更新样式。名锦、真丝制成的少数民族服装、旗袍、新中式服装深受顾客青睐。
衣裳是时光、审美情趣的物化。做衣服,一寸有一寸的审慎,反复熨烫裁片、对齐走线,才有成型的舒展。
周琼介绍,定制一件旗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做衣服前,要与顾客充分沟通,了解衣服的穿着场合,然后再选定面料、设计款式。在量好尺寸后,她会先打版,根据顾客试穿感受反复修改、调整。
“因为顾客的身高、腰臀比例各不相同,想要做出优雅合身的旗袍就必须根据体形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特别是扣子位置、领子高低等细节更不能将就。”说到旗袍定制细节,周琼侃侃而谈。
正因为如此,周琼为顾客制作的每一件衣服都有差别,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
衣服除去本身的工艺、物化的美,最可贵的是它能用抽象的语言表达主人的喜好和人生态度。
“衣服是用一针一线编织起来的关于人的故事,每一件衣服都在以不同的样子讲述主人的故事,或有趣、或浪漫、或喜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熟悉了中式服装的精髓,开始理解它的美感和韵味,每一次裁剪和缝制,都像在分享衣服主人的故事。”
这是周琼最近发的两条朋友圈。
每一天在朋友圈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已是周琼近三年来的习惯。
因为热爱而记录,因为喜欢而分享。在一针一线里,周琼在缝制他人的故事,也在缝制自己的故事。
“非遗的‘出圈’是机会,机会来了就要接住。”
翻看周琼近两年的微信朋友圈,“西兰卡普”字眼出现的频率颇高。
周琼回忆,接触西兰卡普,缘于一次相遇。这次相遇,她结识了恩施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
同是手艺人,天生就有亲切感。几次交流下来,周琼和田若兰处成了师徒关系。
打这以后,周琼迷上了西兰卡普这一古老元素。慢慢地,她尝试着将西兰卡普元素装饰在服装衣领、袖口、裙边等细节处,这些由红、白、蓝、黑为主色调的装饰图案瞬间让衣服有了辨识度,成了“潮服”。
周琼深知,从事服装定制行业,对潮流、时尚动态或多或少都要了解一些。随着最近几年国潮的流行、非遗文化的“出圈”,周琼敏锐地察觉到西兰卡普大有文章可做。
就像在茫茫大海上终于看见了灯塔,周琼兴奋不已:“非遗的‘出圈’是机会,机会来了就要接住。”
对于周琼来说,曾经机会是逃出大山的勇气,是踏入服装定制行业的决心;如今,机会是将西兰卡普做成“潮服”、做成文创产品。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22年,“土家稀奇哥”身着周琼设计缝制的华服唱响央视《星光大道》。
“这组服饰根据‘土家稀奇哥’组合中每个人的舞台呈现而定制,每款造型各异。采用最具土家织锦特色的花纹‘四十八勾’,寓意土家族对生命延续、子孙繁盛以及自然力量的崇拜。”谈论当初的设计理念,周琼一脸骄傲。
2023年,周琼的设计作品还获得利川“云裳杯·龙船调”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优秀奖。同一年,她荣获“恩施州传统工艺美术高质量传承发展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纷至沓来的成绩,是对周琼过往努力的肯定,也给予了她更多信心。
“田老师身上那种执着坚守的精神比西兰卡普更让人动容。”周琼激动地说,她要向老师学习,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
在田若兰的影响下,2023年,周琼创办了“随杏空间·裁女周”手创工作室,开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
时下,她工作室制作的胸针、发簪、挂件等小巧而精致的物件,深受年轻客户喜爱。
闲暇之余,周琼还会带领手作爱好者在一针一线中感受裁剪的温度和非遗的魅力。甚至有“粉丝”不远千里从新疆、江西奔赴恩施,只为零距离跟随她学习裁剪工艺。
一针一线,专注而平静,慢慢缝成他人喜欢的样子,这是指尖上的老手艺独有的治愈方式。
作为手艺人,“裁女”周琼独爱这一份快乐。(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