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利
从各自为政到平台共建,从以强带弱到相融共生,利川市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以教育数字化体系为支撑,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优质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共同期盼。县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的基础。
大力推动县域教联体建设,契合了优质均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务教育本质要求,是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的创新之举。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建设,其目的在于实现县域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城乡学生都享受到优质均衡公平的基础教育。
湖北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利川市因时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着力破解“城镇挤、农村弱”“择校热”等突出问题,满足群众“上好学”需求,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在相对欠发达地区,提升教研工作效能,更需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机制。利川市从过去的实施集团化办学,到现在的推进教联体办学,并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适应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适应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实践。
县域义务教育教联体的教研,不仅仅在于“上好一节课”,还在于“教好每一个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务教育本质的教研。实践中,利川市教研中心紧盯关键环节求突破,把教研制度建设、教研规划设计、教研方式、教研活动开展、教研实施保障、教研活动效果等作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观念,即课堂观念、教学观念、家校关系观念、“五育并举”的关系观念、师生关系观念、生生关系观念、校长与学校关系观念等。
教联体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利川市教研中心把教联体建设视为激发办学活力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整合资源,总结经验,着力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构城乡一体化整体性,需要系统性打造义务教育新生态。目前,利川市县域义务教育教联体主要有三种模式。融合型教联体,城乡各校区合为一个法人单位,统一人事、财务、管理,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建型教联体,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学校管理,或城乡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由一所城镇核心学校牵头,各成员学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协作型教联体,采取“1+N”办学模式,即一所城镇学校与一所或若干所乡镇学校结成联盟,不打破原有学校各自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项目协作,由核心学校对成员学校在业务上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实行“愿景协同、机制协同、研训协同、教学协同、项目评估”的协作模式。这三种模式的推进,促进了“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学校共同体建设,推动了教育传统二元治理格局整体重塑升级。
教联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谋划,稳妥有序推进。利川市教研中心认真剖析典型案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体推进教联体线上线下建设,促进教联体内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化体系;配合线上教育,建立完善的线下联动机制,实现先进办学理念、教研方法、管理方式共享。
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对于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统筹推进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扩充优质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让优质教育遍地开花,才能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