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观点评论

找准角色定位 激发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4-07-18 14:21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向丽君 编辑:梁庆

□ 向丽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怎样才能让课堂轻松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深入研读新课标和实践后,笔者找到了答案。

从“使劲拉”到“搭支架”,塑造民主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以课文《美丽的大兴安岭》教学为例,老师只需要“引”着学生学完春天的部分,就要开始“放”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夏秋冬三部分。为了让学生的想法得到更好的表达,笔者慢慢把课堂还给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探究,学生积极性越来越高。

从“搞分配”到“自主选”,提高合作质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日常课堂中,学生“合座”而不“合作”的现象明显。在一次课本剧演出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最后表演有声有色,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就连平常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能在同伴的带领下,大胆展示。让学生双向选择同伴,组员们根据各自的优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明显提升。

从“黄金棍”到“你真棒”,构建独立人格。

传统教育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而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学生获得老师的信任、赞美时,他们的世界便感觉被点亮,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应用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设置小组PK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发言积分奖励机制可以调动课堂氛围,优化点评用语可以更好直达学生心灵。将“你听我的准没错”转变为“我觉得你讲得很不错”,在真心夸赞中找到了自信,寻觅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点燃一颗主动求知的心。

老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一边教学,一边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书育人的领域深耕细作,着力培养人格独立、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利川市都亭体育路小学)

责任编辑:梁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