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观点评论

全省中考首次统一命题 听清外教师谈变化

发布时间:2024-07-19 11:07 来源:恩施晚报 作者:黎袁媛,吴张正达 编辑:刘艳

全媒体记者黎袁媛 通讯员吴张正达

2023年,湖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命题工作的通知》,明确从2024年开始,湖北省实施中考统一命题,切实提高中考命题质量水平,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考评价体系,推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6月20日,我省首次省级统一命题中考开考。面对“新中考”,老师该如何教,学生该怎么学?如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高中学习助力?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和备考中,对如何吃透课程标准、有效实施教学、改进教学研究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语文——张秀云

面对“新中考”,探索出一种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成了所有教师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语文知识点细、繁、杂,知识面宽,出题形式注重情景化,这给复习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知识的归类整理尤为重要,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迁移化和情景化。

作为备考教师,需要掌握命题新趋势,提升复习备考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提高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研组对新题型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尝试命制试题,对“新中考”语文考试范围三大板块——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语言表达进行充分分析,促进学生由学习知识向提高能力和素养转化。

积累与运用以活动的形式考查,注重情境化落实,相比以往,知识点范围更为广泛。阅读与鉴赏中,名著导读的考查形式更加多样,材料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文学体验情景和日常生活情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感受生活,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教育部多次提出,让学生加强阅读,让阅读真正落实。所以,我们把阅读题往纵深方向延伸,加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加强日积月累,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不断提高开放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邓银武

从今年中考全省模拟测试可以看出,“新中考”体现了教育部对初中学生的学业要求和“双减”政策实施下的学业评价标准,明确了课程标准是全省统一命题的唯一依据,从以前“考什么才教什么”转变到“学什么就考什么”,从源头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遵循“以学生为本,老师引导”原则,我们主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重落实。即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课堂内容,强调用数学思维去观察、思考、表达真实世界。从传统“偏、难、怪”的压轴题回归课本,更强调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以前的代几综合变为考察二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避免了函数知识的宽度增加,而是从深度上挖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组建了学科兴趣爱好小组,以社团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模拟练习精细出题。先制订多维细目表,然后按照多维细目表出题,题目出完以后由老师先做,再由做题老师提出整改建议,力求每一份试卷都是精品,避免学生陷入无效“题海”。

重点内容再加强。每两周对重点内容以及平时作业中错得多的知识点进行一次练习。

英语——龚贵华

备考的导航是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我们把初中英语知识按照三大主题进行整合划分,将英语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结构等融入其中,在复习过程中逐一梳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确保重点知识点都掌握牢固。

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中考英语考试的主线。虽然试题中没有直接的语法题目,但其却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词汇记忆和语法练习,掌握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确保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同时,注意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提高解题能力。

篇章阅读理解能力是“新中考”的关键。英语学习中“得阅读者得天下”,我们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如快速浏览、定位关键信息等,以便在考试中更加高效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

让世界了解中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学习英语的重要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尤为注重给学生植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文本。有一次,在训练题中碰到一篇有关茶圣陆羽的文章,很多孩子对其不熟悉,老师便搜集了很多关于古代圣人的资料,整理成初中孩子能读懂的英文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语文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将常见的国内外经典文学编写成简略英文版,真正做到跨学科融合。

对于写作,我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进行划分,整理成16个子主题的作文范文。同时,从审题、框架搭建入手,形成高阶版、进阶版和低阶版3个档次的范文,并加以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主题写作能力,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运用自如。

道德与法治——曾敏

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有两种误区: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说,它不重要;它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实际上,如今的道德与法治科目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试题紧扣时政热点,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

备考阶段,我们通过对课标和考题的详细研判,圈定重要考点,与学生同步参加2023年底全省统一模考,并对试题进行分析,明确命题特点及后期复习方向。

第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熟悉基本观点,掌握必备知识。画思维导图搭建知识体系,选取典型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找出易错、易混点,演练中考真题渗透答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

第二轮复习重在专项训练,让学生对不同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比如,道德篇搜集了“感动中国”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强化核心价值引领;法治篇搜集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电影《二十条》的典型台词等,通过情景创设增强法治观念;国情篇则要求学生周末回家观看一周要闻,整理一年来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时政材料并张贴在走廊,课堂上常用时事事件提问。

第三轮复习重在综合训练,突破难点、查漏补缺。学科组教师分别仿照模考试题,命制一份高质量综合训练试题,交换做题优化完善后再印发给学生训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历史——魏自先

原来的历史考题考查记忆的内容较多,现在的历史考题不再“一背了之”,考题更加灵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侧重于创新型人才的考查和挖掘。

立足课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有趣的课堂。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学、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由于知识点多,如果一味“大水漫灌”,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们采取相声、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阅读,用跨学科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历史考题的材料阅读量越来越大,如果语文不过关,会导致读完材料却提炼不出观点。考题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课本外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日常知识积累不足,会导致无从下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运用优美的语言,恰当地引用古诗词、俗语、谚语、歇后语、故事等点缀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营造出诗意的课堂氛围。

例如,讲宋代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与学生们一起诵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讲宋词时,带入苏轼与佛印关于“佛与牛粪”的故事,讲解佛家的心胸与智慧;讲到环境保护,品读元好问的《雁丘词》,引导学生从心底里激发对生命的热爱。

地理——秦娇

地理教学中,强调稳抓课堂、扎实教研,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做好大单元教学和小专题复习,依托大数据帮助学生分析重难点,并针对性攻破。近年来,地理出题趋势有如下几点新变化:

更灵活,摒弃了以往的死记硬背。例如填图题,填某个大洲、河流、地形区这种需要机械记忆的题没有了,变成了根据文字材料和流程图推理出答案,这种题型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降低,但对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了。

更贴近生活,着重考查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比如,考查学生对路牌的识别,对水稻、玉米等常见农作物的种植期和收获期的了解等,这对学生的整体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研学、旅行,实践感知和应用生活中的地理。

时政新闻热点与地理知识结合更多。我们积极进行热点专题训练,教会学生如何从热点中识别考点。如去年的“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火爆出圈”等,都成为模拟考中的出题素材。

题目更新颖,跨学科考查题目更多。历史、地理常识的结合,文言文出现在物理考题中……这些变化意味着“新中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归纳能力以及知识面。对此,我们杜绝重复性作业,每次的训练题均由教师精心筛选材料后命制,每次作业都有需要达成的目标。

生物——裴晓燕

强化基础,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是中考命题的关键内容。因此,要以教材为中心,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整理考点,做到把知识点熟练掌握,使学科知识系统化。复习时注重做好考点梳理,掌握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对症下药,整理错题集加以适度训练,避免无谓丢分。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思维引导。生物与生活密切相关,一颗咖啡豆怎么变成一杯咖啡、如何成功做出一坛美味的泡菜……我们设计的这些问题和实验给课堂带来无限活力,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注重理论与社会现实和生活的结合是“新中考”倡导的核心理念,环保日主题、平衡膳食等社会热点都曾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因此,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保持知识更新,及时将这些热点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密切关注最新生物技术的运用,让学生了解重要技术的突破对于生物学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物理——刘红梅

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并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一门学科。从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来看,强调学以致用。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比如,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从原理上去解释游泳技能强的人为什么在特殊水域也会出现溺水事件,从而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

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数据。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总结、交流、评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面对难点,我们不断改进教学的具体思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例如,在教学浮力的知识时,把物体放入液体中,液面会上升,问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画草图加以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

面对考题,要认真审题,明确目标即研究对象,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建立物理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化学——吴贞瑞

中考化学试题越来越注重情境化命题,提高知识化、生活化试题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这意味着,以往以机械记忆知识点和刷题为主的学习方法行不通了。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不仅要背诵定理,更要学会灵活运用。“新中考”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考查知识面广,情景新颖,复习应做到有的放矢,减少随意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主动思考,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要重视实验教学,勤做实验。化学实验仪器能带给学生直观体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