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民间艺术大师

鲁涧:一方红纸剪天地

发布时间:2024-07-23 14:37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周艳丽 编辑:梁庆

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实习生 翁 倩

一方红纸,一把剪刀,在灵巧的指尖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疏密有度的线条、对称讲究的元素,花鸟虫鱼跃然纸上。这就是剪纸,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手工艺。

7月20日,记者走进鲁涧的剪纸课堂,观摩指尖上的艺术,聆听他的剪纸人生。

“不务正业”

多年以后的今天,鲁涧在回首孩童时代的自己时,一连用了几个“淘”字。

从10岁开始,别的孩子在认真读书,鲁涧的心思却在剪纸上。

非遗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依然保留着剪纸的传统。1989年,鲁涧出生于恩施市崔家坝镇茅田坪村,那个年代,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习惯穿布鞋。

鲁涧的母亲是做布鞋的一把好手。看着母亲用废旧的纸片裁剪出鞋样,鲁涧非常着迷。

趁母亲不注意,他悄悄拿起剪刀,学着剪鞋样。没有现成的纸张,裁掉书页也要剪。为这,鲁涧没少挨揍。

在当地,每到清明“挂青”时,到处可见用彩纸剪成的纸串,又叫“飘飘儿”。在懵懂的鲁涧看来,“挂青”的彩纸比鞋样好看多了。自这以后,鲁涧将目光放在了“飘飘儿”上,甚至跟着隔壁邻居在家剪了起来。在父母看来,他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被说教成了家常便饭。

父母的不理解,助长了鲁涧反其道而行之的心理。慢慢地,在同村一些老人的熏陶下,他开始学剪窗花。从三面对称到六面对称,从剪一朵花到一只鸟,他剪得栩栩如生。

看着儿子剪出来的各式花样,父母的态度逐渐改变,父亲甚至偶尔会给他指点迷津。“虽然父亲不懂技法,但他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我的作品,能看出许多瑕疵。”鲁涧笑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着对剪纸浓厚的兴趣,再加之邻居的点拨,鲁涧小小年纪便显露出艺术天赋,经他剪出的花草虫鸟惟妙惟肖。

后来,鲁涧来到建始县师范学校读书,美术课成了他的最爱。“虽然我也喜欢绘画,但一年下来,颜料、纸张等花费不少,这对我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负担不小。”面对现实,鲁涧很清醒,他把精力放在摸索剪纸技艺上。

有绘画功底,鲁涧的剪纸技艺自然有了质的提升。

2006年,他创作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在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作品比赛中荣获银奖。

虽然成绩只属过往,但却给人以前进的力量。毕业后,鲁涧凭一腔热爱,只身奔赴广州,在一所民办学校教学生美术课。

父母年迈,又是家中的独子。2010年,鲁涧回到恩施,跑起了出租车。“虽然为生计奔波,但剪纸手艺没丢。”鲁涧说,闲暇时,他会买一些剪纸的专业书籍,上网搜集剪纸技巧,反复临摹,直至满意。

以剪代笔,纸上生花。在鲁涧的常年坚持下,一件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陆续在他的指尖完成。

渐渐地,鲁涧和他的剪纸,在崔家坝一带声名鹊起。

热爱可抵万难

2019年8月10日,恩施土家女儿会在龙马风情小镇拉开序幕。为了丰富活动内容,现场还举办了全市民间工艺展,因剪纸技艺突出,鲁涧受邀参展。

“在鲁涧的展位,除了小幅的花草虫鸟等剪纸作品,还有长达几米的大幅剪纸作品,很吸人眼球。”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副主任甘武回忆道,鲁涧的剪纸技艺精湛,而且他很年轻,当时特别希望他能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守得云开见月明,鲁涧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经过笔试、面试、现场操作三个环节,2020年5月,鲁涧被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走到今天不容易,绝不能辜负‘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多了一个身份,鲁涧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将手艺传承下去。

对于获评传承人,除了欣喜,还有沉甸甸的忧虑。

鲁涧坦言:“现在没有过去的文化环境和市场条件。单靠剪纸,年轻人生存不下去,也就很难学出师。小学生虽然对剪纸兴趣浓厚,但上了初高中,课业负担加重,没有时间持续性地学习,技艺被迫中断。”

然而,这些因素并未影响鲁涧的创作热情。

采访中,记者被鲁涧装课件的包吸引。红丝布剪成的圆形“鱼跃龙门”,烫印在帆布包上,远看,十分耀眼;近瞧,不失精致。

“这幅作品的精髓在于镂空,正所谓‘千剪不断,万剪不乱’……”聊到剪纸技艺,鲁涧侃侃而谈。

能否将剪纸商品化,让大众消费?

鲁涧表示,他也曾有过一次“试水”:15天剪了一幅长1.8米、宽0.8米的大幅作品,结果仅值200元。

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剪一幅好的作品太费脑,回报与时间、精力不成正比,但相信终有一天,会找到更好的方法让作品变现。”

传承难,生存也难。鲁涧透露,他所在的师范班54个同学,学剪纸的就他一人,仅靠剪纸维持生计并不乐观。

因白天忙于生计,鲁涧创作的时间多半在晚上10点以后。“这个点很安静,不会被中断,可一气呵成,剪出的作品流畅性更好。”

如果时光有厚度,对于鲁涧来说,20多年的岁月早已浓缩成一摞摞层层叠叠的剪纸作品。

热爱可抵万难。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鲁涧说,因为喜欢,才坚持到现在。

而这条路不是鲁涧一个人的路,是一群人的路。

行走的工作室

“用红色的纸先裁剪一个正方形,再对折成三角形,就是我手中的样子……”7月16日,在州文化馆暑期公益剪纸培训班,鲁涧耐心地为学员示范如何折叠纸张。

记者在现场看到,学员们认真聆听,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孩子们对剪纸课非常感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格外活跃。”鲁涧将他的耐心都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这个临时组建的班级,最小的学员8岁,最大的初中毕业。30多名学员,你一言,我一语,不断请教鲁涧问题,却并未打乱他讲课的思路。

学生对剪纸表现出的热情,让鲁涧颇有成就感。“在我心里,我教过的学生都是我的徒弟,都是恩施剪纸技艺传承人。”

“老师,三面对折的图形是不是这样的,我可以染色了吗?”8岁的何芃希第一次接触剪纸,非常积极。

“你把它折回去,我来给你改一下,一定有奇迹发生。”正在另一边指导其他学员,鲁涧瞄了一眼何芃希手中的图案,耐心地说道。

近两个小时的课,鲁涧不停地来回穿梭在学员之间,指点、示范,忙得不亦乐乎。

室内开着空调,但豆大的汗珠还是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但忙中有序,一堂课下来,折叠、上色、套色,学员们收获满满。

这样的场景,鲁涧早已习惯。

原来,鲁涧还常年奔波在恩施市一些小学之间,教孩子们剪纸。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热潮的掀起,经恩施市非遗中心推荐,鲁涧先后受聘到恩施市逸夫小学、恩施市崔家坝镇小学等学校开展剪纸培训工作。

学校之间相隔较远,每个星期都要来回跑,想过成立工作室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鲁涧笑着说:“只要一把剪刀,我自己就是‘行走的工作室’。”

在非遗传承的路上,鲁涧留下了坚实的脚步。2022年,他参与“剪纸进校园”培训活动120余次,培训学生4000余人次,还协助学校举办了4期剪纸主题展览活动。

“剪纸很适合在校园推广传承,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还弘扬了恩施优秀传统文化。”在鲁涧看来,剪纸本身不难,材料易得、门槛低,普及程度很高。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从质疑到肯定,从青葱岁月到三十而立,于鲁涧而言,剪纸已不再是兴趣,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剪艺传情,指尖乾坤。将恩施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剪成系列作品,这是鲁涧多年来的愿望。

未来,他将继续坚守在恩施剪纸传承的道路上。

也许,这份坚守正是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梁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