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化遗产

陈景鹏:巧手“竹”梦 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4-09-10 14:58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周艳丽 编辑:王晓蓉

66dab4770cf26148d5e207a9

陈景鹏编织的竹筛。(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摄)

66dab4760cf26148d5e207a8

陈景鹏编织的竹篮。(资料图)

66de69b00cf2c58fb491a584

孩子们展示竹编作品。(本报恩施图片库 牟红云 摄)

66de67840cf2c58fb491a51f

陈景鹏为孩子们示范编织技巧。(本报恩施图片库 牟红云 摄)

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竹,挺拔修长,刚柔相济。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汇聚了传统竹器的精髓,将竹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经岁月洗礼,仍历久弥新。

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有一位竹编艺人陈景鹏,60年来默默坚守着这门手艺。一根根竹丝在他粗糙的大手中来回翻飞,经纬间是历史与传统沉淀下来的技艺,亦是生活的艺术。

会篾活儿的教师

在陈景鹏家中,随处堆放着沥篮、扣篮、筛子等竹制品和长长短短的篾片,件件匀净细致,方圆周正,既实用又美观。

丝丝缕缕的竹条,在他的手中,幻化出各种形态,尽显自然之美。“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走的,我都可以用竹子编出来。”源于几十年技艺的磨练,老匠人陈景鹏底气十足。

今年75岁的陈景鹏是恩施州州级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聊到竹编,这位古稀老人兴致盎然。

儿时自家房前屋后绿竹成荫,清风徐来,竹海翻腾,竹叶沙沙作响,竹的美好就这样自然地烙印在陈景鹏的心里。

四五岁时,看到长辈编织竹背篓,他也有模有样,编起了简单的背篓系。“那时候有很强的好奇心,看到长辈双手摆弄篾条,手痒得很,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陈景鹏回忆道。

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但陈景鹏从小看着一条条扁而薄的竹片在指尖飞舞,小小年纪的他就痴迷这一行。

16岁那年,陈景鹏初中毕业。为了谋生,他开始了与竹子为伴的生涯。

期间,陈景鹏还练就了精准的“识竹术”,哪根竹子可用,敲一敲、摇一摇便知道。

“竹编需要用3到6年的竹子,煮过以后,篾更软一点,不发霉,不生虫,制成的竹制品更易保存。”陈景鹏娓娓道来。

过去,家家户户都需要簸箕、竹筐、竹席……篾匠有忙不完的活儿。

“建始、宣恩、咸丰等地我都去过。”陈景鹏笑着回忆,他曾在宣恩给一户人家编一床席子,一天一元的工价,一床席子挣了十多元,在那个年代,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77年,陈景鹏考上了当时的恩施师范学校;1979年被分配到芭蕉侗族乡初级中学任教,成了一名数学老师。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人力生产,批量生产的金属、塑料制品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竹编器具的需求逐渐减少。

但对陈景鹏来说,一个人,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

作为老师,虽不再为生计发愁,但陈景鹏依然坚守竹编手艺,慕名前来找他编织竹器的人络绎不绝。

回忆最初的“职业生涯”,陈景鹏评价自己有股钻劲。时间一长,他手上的伤痕化成了厚实的老茧,无论是粗重的竹子、坚韧的竹条还是柔软的篾片,在他的手中“活”了,有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味道。

从篾匠到教师,陈景鹏的身份变了,又好像没变。

竹编之路,学无止境

翻开陈景鹏的手机相册,一千多张图片,有竹编工艺讲解,有编织步骤、有成品展示……

从最初的尝试到后来的游刃有余,陈景鹏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

然而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好学。

1976年,恰逢邻村的老篾匠罗伯祥到戽口村走家串户,上门编织竹器,陈景鹏冒出了拜师学艺的想法。

从小对竹编耳濡目染,陈景鹏的学艺之路本该很轻松,但他偏偏不愿啃老本。

学艺期间,陈景鹏几乎每天刀不离手。破竹、去节、分片、刮片、分丝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他都尽力做到最好。

竹丝缠于指尖,绕于经纬,来回穿插,错落有序……外人眼中复杂的动作,于陈景鹏而言,纹路早在心中。

一年下来,陈景鹏不仅学会了各种生产、生活器具的编织技巧,还能在此基础上编出花样。他的竹编器具甚至比师父的还要精细,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

眼看徒弟“吃不饱”,一天,罗伯祥对陈景鹏说道:“你可以出去‘单打独斗’了。”就这样,陈景鹏出师了。

“跟师一年我破篾、分篾的技术大有长进,这得感谢师父。”回忆学艺的时光,陈景鹏感慨道。

2013年,陈景鹏从教师岗位退休回到戽口村老家,有大把时间专注于竹编。

同时,陈景鹏发现,农事生活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竹编工艺品开始崭露头角。他开始摸索各种编织方法,总结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的形状、图案、颜色搭配,关注作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陈景鹏也有自己的偏好。在他看来,平面编织可以融入文字及各种图案,随意发挥的空间更大。

但竹编技艺仅靠自我摸索是不够的,还需要“走出去”,学习借鉴经验。

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2006年,嵊州竹编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陈景鹏奔赴浙江嵊州。在十多天的走访、观摩学习中,他像一位虚心求教的学生,所学所思所感全都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细心留存了下来。

嵊州之行,对陈景鹏来说,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国家非遗项目竹编(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何福礼。“何老师非常有亲和力,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与何福礼交流后,陈景鹏对竹编工艺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今,在恩施匠心坊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基地,陈列着陈景鹏众多竹编作品。但他最得意的是一幅“不忘初心”的字画。“这几个字时刻提醒我,不要忘记做一名匠人的初心。”陈景鹏解释道。

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竹丝交织,一挑一压,织出对竹的中式审美。朴与华,柔与韧,自成一处风景。

当光洁如绸的篾片一根一根从手中流出,与其说是篾刀使然,倒不如说是篾匠手上皮肉的砥砺。

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陈景鹏龟裂的双手,布满了时间留下的痕迹。

这项源自远古的手艺,历经千年的风雨变迁,依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如今,对陈景鹏来说,他又回到了“教师”的岗位,只是这次不是教数学,而是教竹编。

随着非遗进校园浪潮的掀起,2021年,陈景鹏成为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的竹编课老师。

“陈老师是教师出身,讲解表达能力很强,加上他非凡的竹编技艺,学生非常喜欢这位‘陈爷爷’,对竹编的兴趣日渐浓厚。”该校美术老师牟红云对陈景鹏连连称赞。

“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聪明得很,稍加指点就会。”在陈景鹏看来,竹编历史悠久,纳入学校社团活动,对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十分有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前几年,民间竹编队伍流失严重,竹编制品曾一度遇冷。

时下,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非遗文化受热捧,竹编制品迎来了重生的机会,甚至成为文人雅士的心头好,使用竹制品也成了一种时尚。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怎样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陈景鹏一直有个心愿——寻一位心仪的徒弟。只是至今心愿未成。

“削竹、刮青、劈篾、分层、编织……这些步骤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靠的是一双巧手和耐性。没耐性的人光削竹就做不下去。”陈景鹏认为,对竹编感兴趣尝鲜体验的人很多,但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承的却很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竹编、走进竹编的世界,陈景鹏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几十年的经验技艺整理成书。据他透露,这本书专门介绍竹编工艺的流程,书名暂定为《竹编初步知识》,这本书已完成大半,后续会逐步完善。

青竹化丝流转于指尖,纤纤往复编织为画。一挑、一压、穿入、拉出……竹片纵横交错,交织成灵动的图案,竹子的生命与风雅被延续到每一件精致的竹器中,在那些细腻的纹理中,是陈景鹏的山河岁月。

责任编辑:王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