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 谭玲玲
在漫漫的求学生涯中,我们一定感受过每次考试后得到高分的喜悦和分数不理想时的沮丧。这样的喜悦和沮丧一直伴随着校园生活。
学习中,分数高低似乎是判断一个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评价的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我们以往的看重分数就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公平,但却不能让我们认识完整的儿童。
学生时代,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了分数而努力,为之喜,为之悲。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张,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在老师心中比较“乖”的孩子,大概都是如此。如今我做了教师,而且是语文教师,承担着班主任工作,每天的工作对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深知在认识学生时不能唯分数论。那么,该怎样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呢?我读到了李树培老师的《描述性学生评价论》。这本书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描述性学生评价”,中间穿插的许多案例让我产生了共鸣,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茅塞顿开。尽管一本书并不能让我学会如何评价,但却让我在内心产生了一种信念,那就是要“看见完整的儿童”。
无论是摸底考试还是期末考试,分数体现的只是当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是对学习能力的反映也很片面。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能力也只是学生众多能力的一部分。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仅以分数看待学生,那更是局限中的局限了。“完整”的学生,要从学生本身的价值出发。
描述性学生评价从学业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如侧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和与他人的关系等。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是从学生本身的价值出发,而不仅仅囿于分数。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例,仅从课堂教学上,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兴趣往往对课堂教学助益颇多。从管理学生的角度来看,从兴趣出发,能够快速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因此,我们在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时要从学生自身的价值出发,无论是思维的价值还是兴趣的价值,以人为本,才能让我们看到完整的儿童。
我们常常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如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这些都是可把握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很容易以此将学生划分为“优生”或“差生”。然而,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是真实、整体的人。除了将他们置于集体中做出评价,观察他们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关注他们在集体中的适应力之外,更应该关注其个性发展。尤其在当今多样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之下,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看见“完整”的儿童,一定要看见他的个性。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更完整、更具温情评价。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完整的儿童,看到了除了成绩以外闪闪发光的生命个体。如果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能够静下心来,多看到那些“不可测量”之物,学生的成长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终会培养出更加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