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艳丽
时下,放眼全州各城乡,散步健身的人多了,跳广场舞的人多了,看电影的人多了……人民群众身边蓬勃开展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近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全州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繁荣发展的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放眼全州,乡村文化体系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薄弱的环节,聚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好不好、精不精”,“走心”方能亲民。
随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解决了农村场馆匮乏、配套设施简陋等问题,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物质基础得到保障。但后续,一些偏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很多设施闲置。
如何充分发挥村级荣誉陈列室、村史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作用,真正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是最常见且有效的方式。除了乡镇、县级每年集中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展演,村级每年也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比如非遗展演、广场舞比赛、村晚等,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对于室内设施如借阅室等长期门可罗雀的情况,可兼顾不同人群,实时更新藏书、举行读书分享活动,提高人们走进借阅室的意愿。
还有部分农村,出现文化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情况。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时,不能简单地把城市经验当作农村文化活动的标杆,应该多走访、多倾听,按民所需,依托当地传统节庆等文化习俗,培育根植乡土、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品牌。
长期以来,在一些偏远乡村,文化专业人才“进不来、留不住”问题比较突出,构建一支专职和业务人才相结合的队伍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挖掘培养本地基层新人,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激励手段,调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资金、文化资源、专业培训等方面扶持有文化情怀的牵头人,帮助他们迈向更大的舞台,从而为乡村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发展提供保障。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围绕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才能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更大活力,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