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仕初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使命。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起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教学:让数学“活”起来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公式、定理的记忆和题目的机械练习,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如果在课堂中多运用情境教学,则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授分数加减法时,可以设计分披萨、分水果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及运算规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信息技术融合:数字化教学新篇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小学数学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互动化和个性化。通过制作精美的PPT、动画视频,以及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游戏化学习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项目,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面积?”“设计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器”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工具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跨学科整合:拓宽数学学习视野
数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重要工具。小学数学教育应尝试与其他学科如科学、艺术、社会等进行跨学科整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比例时,可以结合美术中的构图原理,让学生理解黄金分割的美;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引入建筑设计中的对称美,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通过情境教学、信息技术融合、探究式学习以及跨学科整合等多种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