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化看点

利川肉连响的源和流

发布时间:2024-10-17 08:33 来源:恩施晚报 作者:谭宗派 编辑:曹贤炜

谭宗派

近年来,一些媒体人和大学生经常向我询问一些有关利川肉连响的问题。于是,我把所见、所闻、所知的有关肉连响的情况整理了一遍。

1

肉连响表演。(资料图)

肉连响的古名

知道肉连响的时候,它的名字叫“泥神道”和“肉莲箫儿”。小时候看到的泥神道、肉莲箫儿是叫花子讨米时手抓稀泥在身上拍打,口中唱念着快板、竹莲箫曲调的一种乞讨手段和表现形式。

古时,利川城北门城门口有两个孤老院(乞丐住地),下边大店子的叫下孤老院,上边城门口的叫上孤老院。孤老院的谭丐头、毛丐头是过年过节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的高手。逢年过节的时候,乞丐们端一盆稀泥,口中念念有词地唱着快板、莲箫等曲调,光着上半身,在大户人家的门口用稀泥在额、胸、腰、腿、脚等部位不停拍打,进行乞讨。

他们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时都是赤膊、光脚板,只穿一条短裤,有的甚至只在腰上系一块破布。口中的词是一些四言八句的吉利话,唱一些祝福主人家发财添寿的吉祥歌,沿街乞讨。

民国时,利川城只有三条老街,从东门城门口到西门城门口的老街名叫中山路,长约二里。从羊岔街到北门城门口的老街名叫大同路,长约一里。从衙门口到校场坝都亭小学的老街名叫钟灵路,长约半里。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小街上是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的最佳场所,是乞丐们被打发的好日子。

其实,那时候所谓的打发并不讲究多少,给一碗米、几个粑粑、几个铜钱都行。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的来了,如果主人家大方,很快就给他们一些钱米,他们也就很快离开。如果不大方,不给,他们就会把稀泥往主人家的家神上、堂屋里乱丢,意思是搞得主人家明年不顺遂、不吉祥。那时候,山区较穷,逢年过节,穷苦的端公道士划干龙船、打土地、送财神,乞丐打竹板、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名义上是送吉祥,实际上是讨米要饭。

肉连响的发展演变

肉连响来源于古时的泥神道、肉莲箫儿,是泥神道、肉莲箫儿随着文化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什么是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也称文化场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所谓文化空间,一是特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二是泛指传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三是在一般文化遗产研究中,文化空间还作为一种表述遗产传承空间的特殊概念,可以用于任何一种遗产类型所处规定空间范围、结构、环境、变迁、保护等方面。

文化空间是一切习俗文化产生变化的根据。以利川肉连响为例,我们清楚地看到,随着文化空间的变化,从泥神道、肉莲箫儿到肉莲厢、肉连响的产生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古泥神道、肉莲箫儿产生至1949年10月,泥神道逐渐演变为乞丐乞讨时的泥神道、肉莲箫儿。追根溯源,泥神道、肉莲箫儿究竟何时产生,我们至今尚无确考。“泥神”究竟是哪位神仙?究竟是哪类仙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准确的文献和实物依据。但是,从泥神道这一确定尊崇“泥神”的名称以及人类对“泥土”的认知和崇拜推断,它最早可能要追溯到盘古开天、女娲掐泥造人、崇拜土地,或者早期制陶烧窑时对泥匠瓦师的敬畏和农耕社会对“土地社神”的崇拜祭祀。所以,我个人认为泥神道很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本土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空间的变化,至明、清、民国时期,利川泥神道才最后演变成穷苦人行乞的泥神道。因其赤膊拍打时常唱莲花闹、竹莲萧等曲调,与当地打竹莲箫儿(一种有孔竹管,管上安装铜钱丝穗,形如笛箫的道具)相像,所以,民众才叫它“肉莲箫儿”。

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84年,利川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完成,也是泥神道、肉莲箫儿隐于民间的历史时期。这以后,利川的文化空间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的乞丐有的改业,有的分到地安心务农;有的成为城市居民,在城里做点小生意。逢年过节的时候,利川城里除玩狮子、龙灯、车车灯等还有所保留外,集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打腰鼓、扭秧歌和拔河、拉歌。送财神、打土地、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等传统民间文化习俗被禁止,人文环境完全改变。所以,从1949年11月至1984年,肉莲箫儿收集整理成为民间传统舞蹈这一时期,是泥神道、肉莲箫儿藏匿于民间的过渡时期。

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84年利川民舞收集整理把泥神道、肉莲箫儿定义为传统民间舞蹈“肉莲湘”“肉连响”,至2008年6月利川肉连响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是肉连响传承发展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肉连响由一人独舞发展为多人群舞。由一般民间舞蹈发展为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民族健身舞。动作从随意拍打变为有节奏地规范拍打,风格由平淡变为粗犷豪迈,传播范围由利川传播到全国甚至国外。

肉连响不仅是利川传统舞蹈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医经络穴位拍打的发展

泥神道原本是民国以前一直流行于利川都亭、汪营、南坪一带以乞丐乞讨表演为载体的民间本土原始舞蹈。1982年、1983年民歌民舞民间故事“三民”收集活动在利川开展,利川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对吴修富所打肉莲箫儿进行收集整理,配上“莲花落”曲调和锣鼓引子。后来,在省、州、市文化干部的建议下,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起初,根据其表演时所唱莲箫曲调定名为“肉莲厢”。其后,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时,湖北省文化厅非遗专家小组认为肉莲厢名称与其舞蹈形式不匹配,遂依其表演时拍打肉体发出的“啪啪”声,改名为“肉连响”。这就是泥神道、肉莲箫儿名称变为肉莲厢,再变为肉连响的全部过程。

肉连响舞蹈的语汇和动作主要有扣齿、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扭身、拧腰、拍额、颤动、圆转、顺拐、雪花盖顶、苦竹盘根、三响、四响、七响、八响、十响、十六响、穿花、对打、地盘子、滚龙等。腿上动作丰富,两边送胯幅度较大,腿部多颤。胯与肩和谐地扭动,拇指与中指用力弹搓,并用舌头顶弹上腭发出清脆的响声,与手掌快速击额、肩、臂、肘、腿等部位发出的响声相配合,节奏明快,具有古代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之豪放的风格。

从1984年秋,调到利川都亭文化站编撰《利川文化志》开始,30年来,我一直和吴修富及其弟子刘守洪保持联系,对肉连响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多次与他俩合作进入央视和省媒,对肉连响进行讲解和宣传。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有以下两点:

从肉连响现在的舞蹈语汇和动作看,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扭身、拧腰、拍额、颤动、圆转、顺拐、地盘子、滚龙是对最早的泥神道、肉莲箫儿舞蹈语汇动作的保护和传承。扣齿来源于冬天寒冷时赤膊打肉莲箫儿者牙齿冻得打架的艺术总结和变化;雪花盖顶、苦竹盘根、穿花是与利川绕棺舞蹈语汇及动作的巧妙融合;秧歌步是对北方秧歌舞步的采纳和交融。

过去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者都是缺衣少食的乞丐。春节时候,他们赤身露体沿街乞讨,为什么不怕冷、不生病呢?经过几十年的学习研究,我发现,除舞蹈运动本身能发热御寒以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的乞丐头是制药酒、卖草药的高手,他们玩泥神道、打肉莲箫儿时拍打身体的部位多数是传统中医学中的经络穴位,所以,他们的拍打不仅能发热御寒,还能治病强身。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肉连响不仅是利川多种传统舞蹈艺术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医经络穴位拍打按摩医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曹贤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