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原创空间

做和谐教育 成就幸福人生

发布时间:2024-11-12 15:25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王淋波 赵光梅 编辑:王椿祯

□ 王淋波 赵光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古今中外像他一样用心做教育的人还有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个中翘楚。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就是热爱孩子。”他曾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能熟悉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的诸多著作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如一束光,照亮了不同时代教师成长的路,更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这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提高每一个孩子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种素质中最具统领作用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精神生活。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热爱”是精神生活的灵魂,爱国爱家爱人民,初心如磐爱事业,丹心一片爱学生,书香茶香爱生活。只有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担当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怎样培养人呢?“不要让教学、分数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标准,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有高尚精神境界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有哪些东西进入孩子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孩子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故此,我们要做好老师,当好引路人,为孩子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道德教育要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实施个性化学习。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把它们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学生的幸福生活,为了“人”的价值体现。

教育是一门科学,要认真研究它的规律,遵循规律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成绩。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去塑造,根据学生的不同,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独具匠心的100条建议,为我们点明了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我们有理由相信,做和谐教育,方能成就幸福人生。

责任编辑:王椿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