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述耀
11月6日,恩施市七里坪街道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顺利调解了村民张某与赵某的邻里纠纷,让紧张的邻里关系重归于好,充分展现出“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治理领域的独特魅力。
“六尺巷”的故事发源于清代康熙年间桐城的一段民间美谈。大学士张英的宅府与吴姓相邻,吴姓欲建房占用张家空地,从而引发纠纷,此事闹到了县衙。由于两家皆为权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遂将裁决权交给相府。相府家人给张英去信,张英回复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与吴姓都被此诗深深触动,各自主动退让三尺,成就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个故事蕴含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邃哲理,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优良传统美德。安徽桐城等地将其中的文化智慧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成效显著,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应时而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面对的问题繁杂多样,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不同,观点也存在差异。很多矛盾起初只是邻里之间的小磕碰、小误解之类的细微琐事,然而,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解,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人活着就为一口气,气顺了,话就好说,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这句话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具备“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襟,这时就需要调解者出面,与双方展开友好的沟通和劝解,从而及时阻止矛盾进一步恶化,发挥疏导情绪、化冲突为和谐的作用。所以,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来推进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孩子抓起。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等途径,把“以和为贵”“谦和礼让”的理念如种子般播撒进人们的心灵,并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推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比如学校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社区举办文化讲座等,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养。
党员干部要当好“和事佬”。党员干部要借助院落会、板凳会等形式,主动倾听群众声音,搭建起“有话直说”的交流桥梁。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坚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矛盾双方心悦诚服。例如在处理村民山林田地边界纠纷时,党员干部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公正处置,缓和双方的对抗情绪。
充分激活基层“道德理事会”的效能。构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长效机制,需要依靠乡贤、能人大户、“五老”等群体的力量。通过文明素质“红黑榜”,对善行善举点赞,对不良陋习进行曝光,引导舆论走向,提升全民文明素养。比如在乡村中,把孝老爱亲的事迹列入“红榜”,将办“无事酒”、无故扯皮、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列入“黑榜”。
发挥基层网格作用。从根源上对矛盾进行疏导与化解,及时解决小问题,防止其恶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智慧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减少矛盾的出现。比如利用社区网格系统及时察觉并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通过线上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是一种蕴含着智慧的工作方式,恰似和风细雨,温暖着民心、消除着矛盾,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固基石,是基层治理中值得大力推广与传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