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风景。(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摄)
全媒体记者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王梅芳 舒茂蛟
“辛苦杨乡长了,既当施工总协调,又当质量监工,让这儿的居住环境大变样。”11月22日,巴东县溪丘湾乡平阳坝社区居民谭学攀坐在自家一楼小商店门口,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三层房屋翻新成青瓦白墙、抛物面屋顶,一派小清新格调。
见到熟悉的身影,谭学攀连忙起身打招呼。杨乡长名叫杨祖奎,是溪丘湾乡副乡长,平阳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一线指挥员。
谭学攀回忆,在自家门前0.8公里产业路升级工地上,杨祖奎每天要来回走四五遍,监管路面拓宽、管网铺设和两侧房屋改造,一刻不停歇。
从空中俯瞰,这条产业路直线分布在平阳河一侧,是上游3个村8000余名群众出行的“咽喉路”,但道路狭窄,两旁民居密集。上游群众一度吐槽:大车进不去,山货出山难,错车时费尽周折,“肠梗阻”让人恼火。本地住户也抱怨“路面坑洼不平,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脚泥”。
一头是交通出行难,一头是人居环境差,改变局面始于平阳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平阳坝产业附属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对一条总里程9公里的农村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将营盘村、大土坪村、平阳坝社区、葛藤坪社区串联成线,沿平阳河两岸呈“U”字形分布,将成为改善沿线交通、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在杨祖奎心中,0.8公里长的产业路改造是产业附属项目的硬骨头、硬钉子。一个难题摆在面前——3.5米宽的道路两侧,居民的院坝外坎参差不齐、如同锯齿,若把路面拓宽至5.5米,2米的空间从何而来?唯一的答案是“向两侧的院坝各‘借’1米”。
“让出1米院坝,还路5.5米宽!”溪丘湾乡平阳坝社区、工程指挥部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在“让”和“还”字中求解,以院落为单元,召开屋场院子会、小组会、村民代表会,把思想拧成一股绳;以堂屋为阵地,借助堂屋议事模式,巧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部曲,引导居民改变思想、担当主角,主动让出1米院坝,同心共筑一条宽敞、平整的坦途。
居民陈先明第一个同意让出院坝,为道路涵管铺设、路面外扩腾出空间。路面宽了,心也亮堂了,他说:“街坊邻居齐心,幸福生活大家享!”
“舍弃小利益,让利给大伙,这个选择值得!”居民刘自友在家创业,加工铝合金门窗。他第一时间响应,主动拆除户外工棚,不给道路施工拖后腿。一时间,80户居民同意让地、主动腾地,工人们加紧整修地面路基、布局地下管网,一条升级版道路慢慢建成。
顺着9公里长的道路改造线前行,近处可见平阳河堤、柑橘园、民居,远处神农湖、郑渝高铁巴东站、站前广场映入眼帘,沿线群众正在粉刷外墙、加盖青瓦、美化庭院,美丽乡村正在蜕变。
曾光清是房屋风貌改造行动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进曾光清的院落,从门前围墙、花坛布置,到房屋装饰、内部陈设,别具一番匠心,他说:“改造中,大家自掏腰包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每家每户统一风格,组拼成一道新的乡村风景线。”
和曾光清一样,目前已有100余户住户在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下,参与到房屋改颜换貌、共绘新景中。
起初,房屋风貌改造按下启动键,却一直停滞不前,原因在于“住户现有房屋的外墙瓷砖成色新,屋顶钢架雨棚成本高,认为拆掉很可惜、不划算”。乡、村(社区)干部上门打消群众顾虑,以党员群众先锋示范、模范引领,把思想统一到美化农家庭院、提升高铁新区形象上来,在房屋风貌改造上,形成共建“一盘棋”、共治“一条心”局面,共享幸福村居。
你我都让1米,为幸福加分。平阳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的笔触下,乡村的和美底色将越来越美。
据介绍,溪丘湾乡正规划在平阳河上游河堤两岸建设便民人行步道、吊桥,设置观景台,打造产业、旅游相互融合的景观带,推出村庄颜值高、群众幸福指数高的乡村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