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教育快报

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13 10:36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向相辉 编辑:王椿祯

675a53760cf2bbd8e23b6907

675a53ca0cf2bbd8e23b690b

记者向相辉 通讯员张安国

“麦查苦力闭,卡普西巴,农农乐和会格都嗯切……”12月10日,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501班的同学们正用土家语版学唱儿歌《小燕子》。

百福司镇位于鄂湘渝交界之处,是原生态摆手舞的发源地,而土家语和摆手舞是土家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近年来,百福镇民族小学组织编写土家语教材,开展土家语教学,学生课间齐跳摆手舞,传承土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编写土家语教材

走进退休教师储永明的宿舍,尺块厚的“土家语辞典”手稿映入眼帘。

“小时候,我们河东村还有村民说土家语,但现在几乎没人说了。”70岁的储永明说土家语属于濒危语言,已经接近灭绝。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土家语主要靠口口相传。

“学校是传承土家文化的主要阵地,土家语又是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土家族聚集区,必须把这个语言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了解和认识它。”储永明说。

1989年,百福司镇民族小学老师储永明、覃术池和彭大照前往湖南省龙山县、贵州省沿河县采集土家语。3人相继拜访了100余位土家族老人,收集了大量民间资料。

1991年,储永明出版了《民族传统教育》一书,详细介绍了土家语相关知识。

1995年,储永明编写了第一本简易的土家语教材。2004年,储永明牵头编撰了地方教材《土家语言》小学一至六年级的12册教材。

2016年,储永明重新整理出了《土家语言》上下册,收集了8000余条土家语短句和词组。

为准确发音,2018年,储永明再次编撰了《土家语言》,采用吉首大学彭秀模、叶德书两位学者共同创造的土家语文字方案——《土家语拼音方案》标注。

相较于《民族传统教育》,《土家语言》的编排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内容涵盖面更广,准确度更高。

开展土家语教学

“补撮欸走啊车勒夺(客人来了应该给他上茶)。”12月3日,百福司镇民族小学602班,储永明正在给学生教授土家语日常用语。

1990年,百福司民族小学开设土家语课,储永明轮流给10多个班级上课。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土家语。不到一年时间,全校一至六年级的20多名老师基本掌握了土家语教学方法。

“由于缺少语言氛围,土家语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便把游戏活动贯穿于识词学习中。”储永明介绍。

同时,学校积极推广“一日一语”,即每天学一句简单的土家语或者一个短语。每天,土家语言教研室相关人员把当天所学内容展示在小黑板上,供全校师生识记。

此外,学校还把《我和我的祖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曲翻译成土家语,同学们在唱歌的同时还能学习土家语。

储永明退休后,学校返聘他给师生们继续传授土家语,并成立了土家语工作室,研究土家语的传承发展。

师生齐跳摆手舞

12月11日,百福司民族小学课间操铃声响起,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破嘎得!疵吐玛得!舍巴日套富哩嗯切哟(老师们,同学们都来跳摆手舞哟)!”

全校800余名师生跳完广播体操后,又随着咚咚的鼓点和铿锵的锣声跳起了摆手舞。只见师生们时而摆手,时而屈腿,把挖土、薅草、栽秧、割谷等土家人的劳动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生态摆手舞从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发源。为传承土家文化,百福司镇民族小学组织老师,到舍米湖村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摆手舞,并请该村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承金到学校给学生们传授摆手舞要领。

同时,学校将摆手舞教学纳入课后托管兴趣班,安排摆手舞老师进行教学。每年春季学期,学校举行摆手舞比赛,评出“小鼓王”和“小舞王”。

该校与来凤县实验小学都是来凤县摆手舞传习基地,两校一起研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在百福司民族小学的支持下,来凤县实验小学推出了少儿土家摆手操,并向全国推广。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文化,百福司民族小学一直在努力。

责任编辑:王椿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