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有抹夕阳红

——恩施市太阳河乡老年文艺志愿服务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4-12-14 07:57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向 磊 编辑:刘婉茜

全媒体记者 向 磊 杨亚玲 通讯员 向雪娇 王根瑞

“好喊不过四平腔,又好喊来又好帮。各位伙计齐催抬,攒劲两手滑过来……”

冬日清晨,梭布垭石林,晨雾伴随阳光升腾而起。云海深处,早起山民吼出的山歌声悠悠传来。

恩施市太阳河乡是原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采茶歌、砍柴歌、薅草歌……在这里,歌声无处不在。

文艺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近年来,太阳河乡充分发挥“五老”力量,组建老年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民间艺术为载体,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融入民间戏曲和非遗展示展演中,有效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

这股可为、有为、善为的银发力量,扎根于群众之中,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了一支传承文化、播撒党音、服务乡邻的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闲不住的“冉头”

“你们也歇哈嘛,别太累了。”

“冉头,我们要偷偷努力,惊艳所有人!”

“都说我闲不住,你们还下得蛮些哟!”

一年一度的太阳河乡老年文艺志愿服务队年终汇演临近,这是老人们眼里的“大日子”。“卷”到什么程度?队长冉绍鹏和大家的对话可见一斑。

“冉头”是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给冉绍鹏起的昵称。策划活动、协调场地、组织人员……服务队从11年前成立至今,冉绍鹏就一直没闲着。每年的春节、妇女节、重阳节是开展活动的固定日子,冉绍鹏忙前忙后。平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号召乡邻配合政府工作、投身公益活动……冉绍鹏总是亲力亲为。

为啥成立老年文艺志愿服务队?冉绍鹏有自己的想法:太阳河乡地处深山,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留守故土,把老人聚集起来,开展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政策,不比蹲麻将馆强?

11年里,虽然志愿服务队成员有变化,但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冉绍鹏还有更大的成就感:以前群众工作不好做,现在容易多了;以前邻里间常常扯皮拉筋,现在和谐了不少。他把这些改变归功于集体的力量。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大家有了交流的平台、学习的机会和展现的舞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都没有了,遇到烦心事也不计较了。

“我觉得自己心态变年轻了!”67岁的队员朱纯菊乐呵呵地说,加入志愿服务队后,她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公益活动和文艺宣讲,觉得很充实。老伴廖胜青不会跳舞,但每次都陪着她,老两口感情比以往还要好。儿子廖文勇也很支持父母:“他们身体更好了,找到了老年生活的乐趣!”

“2015年,‘冉头’还去省里领奖了呢!”

“‘冉头’,摊牌吧,不低调了!”

“那我可是代表大伙儿去领的奖!”冉绍鹏笑着说,“个人的奖不算奖,大家好那才是真的好!”

不服老的郭老

郭老名叫郭孝余,今年84岁。

“我不老!”这是郭老的“口头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郭老身板儿硬朗、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头发乌黑。他常打趣,拥有这一头“秀发”是因为“涂了锅巴烟子(染了发)”,让人忍俊不禁。

大方幽默的性格,让郭老始终保持“年轻态”。

不服老的郭老,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宝。每次举办活动,他都承担“原创”的重任。

“他创作的歌词和剧本,有这么一大摞!”老伴儿伸出双手比划。

这些珍藏在郭老书柜里的“宝贝”,让人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厚厚的一沓创作手稿里,有山民歌、三句半、车车灯(当地一种表演形式)的歌词,也有小品、舞台剧的剧本,还有一本自己装订的剪报,收集了他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刊发的文章。

翻开手稿细看,全是接地气的“乡言乡语”——“两座桥是便民桥,隔河渡水解决了;两座桥是黄金桥,旅游兴乡盼来了……”快板词《太阳架起连心桥》,讲述了两座桥的修通给太阳河乡群众带来的便利。“网红打卡十大拐,自行车手爬坡赛,休闲度假双河岭,还有梭布垭石林——游客爱……”三句半《喜迎建州四十年》,描绘了太阳河乡4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打开报纸上发表的《别让民间皮影失传》《农民道德三字经》《石磨》《太阳河风雨桥的变迁》《旧保长许如松的人生情结》等文章,浓浓乡情尽在文字间流淌。

“我还是你们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呢!”郭老对记者说,《恩施日报》他年年都订,从没落下。

“老爷子洋气得很呢,微信、抖音都玩得溜溜转!”

“那是嘛,要跟得上形势!”

“老人们吃穿不愁,开展文艺活动能让他们更充实,更了解国家政策。”谈笑间,郭老感慨,如今文明之风愈盛,邻里关系更和谐,欢声笑语更多了。

不怄气的周导

“周导”名叫周永忠,负责志愿服务队所有活动的节目编排,是名副其实的“导演”。加入志愿服务队时,她才49岁,按理说还不属于老人,很多人疑惑,她是如何“破格提拔”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歌之乡女子,周永忠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家陪奶奶喂猪、做饭时,就爱缠着奶奶教她唱山歌。

“扇子舞、碟子舞、渔鼓、车车灯,还有《陪十姊妹》……我都喜欢。”

除了清亮的嗓子和十八般“舞艺”,周永忠最招老人们喜欢的,是她宽广的胸怀。

“队里付出最多的就是她。”大家都这样说。

作为导演,周永忠愿意把时间、精力都花在老人们身上。每次遇到大活动,周永忠都负责整台节目的编排,不仅要教动作,还要设计队形,常常忙得连轴转。用她的话说:“洗衣服都得赶夜工!”

相对于排练教动作,更难的是照顾老人们的情绪。但真诚的周永忠从不怄气,她对老人们的宽容,像一潭温柔的水,消解着误会和不理解。

“老小老小,将就他们,会换来理解。”

今年,“周导”56岁了。这7年里,老人们逐渐接纳她,喜欢她,敬佩她。

如今排练时,大伙儿总是自发给“周导”带吃的。周永忠跟他们说不要浪费,他们就会笑着说:“身体锻炼好了,拿钱买吃的总比买药强!”

“其实老人们都很好。”周永忠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是把太阳河的民歌传承下去,二是希望更多老人参加集体活动。

“今年重阳节,我们还邀请了马林、青树子、双河岭、头茶园几个邻近村的老人来乡里参加活动,大伙儿积极性都特别高。”太阳河乡党委书记钟辉说,“银发”一族逐渐成为太阳河乡宣传政策、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刘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