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化看点

非遗社团点亮校园生活

发布时间:2024-12-14 08:41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谭卓瑶 编辑:刘婉茜

全媒体记者 谭卓瑶 陈绪开 通讯员 覃晓宇 摄影报道

“抛接力度要适当,注意听鼓点节奏……”12月10日,宣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棒鼓社团课热闹非凡。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棒鼓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工会委员会主席罗义杰正在为学生示范耍花棒,动作娴熟流畅,学生们跟学,左右手各执一根花棒,小心翼翼地将另一根抛向空中并击打,现场花棒翻飞,欢声笑语不断。

走进朽木可雕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与雕刻刀触碰木块的细微声响交织在一起,学生们正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木块。

“我们社团有160多名学生报名,他们对木雕很感兴趣,各类比赛也积极参与,我觉得很欣慰,看到了薪火相传的希望。”宣恩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黄俊笑着说。在今年恩施州第二届清江美育节上,朽木可雕社学员的展示项目《传承》,荣获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

西兰卡普社团课上,学生化身“织女”,手指在五彩斑斓的纬线间灵活跳跃,经纬交织后,又迅速用木梭刀打紧实。

土苗绣活社团课上,他们同样兴趣盎然,一针一线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梅花跃然绣盘。

“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责任的担当。我会学好这门技艺,悟透每个细节,让更多人欣赏到非遗的美。”学生米雪梅说。

近年来,宣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开合作,结合宣恩地域文化特点,开设西兰卡普、宣恩灯戏、三棒鼓、八宝铜铃舞、宣恩民歌、木艺、土苗绣活、剪纸工艺、侗族大歌九大非遗社团课,年均授课课时60余节,累计培养学生800余名。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也满足了当地乡村旅游对非遗人才的需求,拓展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024年7月,该校荣获“全国学生社团创新先进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为给文旅事业注入“非遗”新活力,非遗社团社员还积极参与央视《正大综艺》栏目的录制和各县域内大型非遗文艺表演活动。

“我们将进一步打造精品社团,创作一批好作品,围绕专业社团做文章,让社团活动成为专业另类实习实训,让学校社团成为本土非遗优秀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宣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远平说。

责任编辑:刘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