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顺 摄影报道
2024年12月30日,在湖北省恩施市傩面具制作工艺传承基地,来自重庆、广东等地的高校学生,在汪儒斌的指导下,进行傩面具创作。
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恩施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
民间艺术家、土家傩戏大师、恩施傩面具制作传承人谭学朝去世后,弟子汪儒斌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创新。因汪儒斌痴迷于傩面具制作,且工艺精湛,邻居都亲切称呼他为“傩面王”。
汪儒斌,1975年出生,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镇鸦沐羽村人,1993年跟随傩戏大师谭学朝学习雕刻。开始学艺时,汪儒斌拿着师傅的4把比样工具,到铁匠铺打了4把工具。后来,他南下到福建学习根雕、木雕技术,潜心研究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技巧,对傩面具配色工艺进行改进、创新。
31年里,他对傩戏人物、地方剧目、神话故事里的150多种类型的角色,进行大胆探索和创作,创作傩面具近万张。如今,汪儒斌拥有62把品类齐全的雕刻工具,配合电动设备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汪儒斌是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17年开展研学以来,他在恩施市傩面具制作工艺传承基地、恩施州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傩面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来自北京、重庆、浙江、广州、上海等地高校和本地学生,共计2万余人授课,把恩施傩文化推介到全国各地。同时,他还在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七里坪初级中学等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教学、讲座。近年来,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汪儒斌创新实践,研发出8款傩面具文创产品,投入市场就获得游客的青睐。
汪儒斌凭借着精湛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在刀尖上“跳舞”,雕刻出不同的造型面具,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剽悍、狰狞、深沉、狂傲、奸诈、滑稽、和蔼、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赋予面具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画出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令人叹为观止。“恩施傩面具技艺是恩施传统文化,我有责任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汪儒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