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保障 执法刚柔并济
恩施州坚决杜绝环保“一刀切”

发布时间:2025-01-10 08:38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何雨洋 编辑:刘婉茜

全媒体记者 何雨洋

在环境准入方面,强化环评要素服务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保障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在执法方面,探索“三书同达”模式,推动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助力企业重回健康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州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精准管控,坚决杜绝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我州加快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贡献环保力量。

用心用情 做好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2024年12月20日,鹤峰县上湾水库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鹤峰县上湾水库工程项目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乡镇供水等功能的综合型水库,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燕子镇2.1万亩农田及烟田灌溉和2.67万人生活用水问题。

这样一项民生工程,在项目前期遇到了难题。原来,项目主体工程位于鹤峰县境内,但水库部分淹没区涉及宜昌市五峰县,给项目环评办理带来不小麻烦。

“多亏州生态环境局提前介入,积极协调省生态环境厅和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最终得到省生态环境厅大力支持,认为该项目可以由州生态环境局负责牵头审批,征求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意见即可,让我们短时间内就拿到了环评批复,项目也能顺利开工建设。”难题成功解决,项目负责人十分感激。他表示,州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积极协调解决,为项目顺利施工提供了良好保障。

近年来,州生态环境局持续强化环评要素服务保障,助力建设项目落地建设。在项目立项阶段,积极对接获取发改、经信、畜牧、交通等部门项目信息,建立环评保障服务重大项目清单,坚持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制度,主动服务和全力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建设,对清单内项目定期调度、动态调整,提供从环评文件编制到环评审批的全过程保障。在环评编制阶段,提前向企业讲政策、明要求、提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清单和优化建议,防止环评编制走弯路,破解卡脖子问题;环评审批阶段,推行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审批服务,将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纳入服务保障清单,实行“优先受理、同步补正、跟踪督办、限时办结”的审批机制,进行全程跟踪帮办服务,实现即报即审、并联提速,切实保障了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刚柔并济 让监管有力度更有温度

除强化环评要素服务保障、助力项目落地建设外,全州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在监督中送服务,在服务中促监督,为企业和地方排忧解难,为绿色发展增添活力。

“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不仅给我们送达了信用修复告知书,还主动上门帮助我们完成信用修复,感觉心里暖暖的。”近日,恩施州某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信用修复后,该公司负责人感慨。

原来,该公司因昼间噪声排放超标被实施行政处罚,并被信用记录扣分。州生态环境局咸丰县分局执法人员在对该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将信用修复告知书、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同步送达。

日前,州生态环境局咸丰县分局执法人员在了解到该企业因项目发展有信用修复意愿后,主动上门服务,联系该公司负责人提交整改申请,帮助该公司完成了信用修复。

这是州生态环境局探索“三书同达”工作模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体现。

为同步送达修复提醒,引导企业信用修复,落实“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要求,州生态环境局实行“处罚+指导”于一体的涉企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三书同达”工作模式,即执法人员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该模式的实施通过实现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相结合、依法依规监管与有力有效服务相统一,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帮助企业减少因行政处罚带来的“失信”成本,让违法企业尽快消除行政处罚的影响,真正体现“执法为民”的初心和宗旨,也为企业发展增添了绿色前行的动力。

责任编辑:刘婉茜

热图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