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谭成举
此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卯洞,竟能与远在万里之遥的北京故宫、太庙紧密相连,而且故宫、太庙的修缮完善,离不开卯洞。
这一切,要从一个人、一种木、一部书说起。
这个人便是徐珊。
徐珊,浙江余姚人,字汝佩,号三溪。生卒年代不详,约生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其“官辰州时,因墨败自裁”,有史可查,是为憾事。不过,我对他面对小人构陷时宁折不弯、自杀明志的气节深感敬佩。
徐珊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的嫡传弟子,正德年间拜其为师,嘉靖年间中举、任辰州府同知。辰州府属湖广行省,治所位于沅陵,辖境相当于今日之湖南怀化、吉首、沅陵等地。
在任辰州府同知的一天,雷电引发仁庙大火,太祖昭穆群庙焚毁。明廷遂派工部侍郎潘鉴、副都御史戴金进湖广、四川一带采办“大木”,卯洞一带属湖广,地处辰州与四川接合部,刚到任不久的徐珊便前往卯洞督采“大木”,以复建九庙、修缮故宫。
卯洞一带并非仅指今日狭义的鄂西南来凤卯洞古镇,而是以卯洞古镇为原点,沿古镇交汇的酉水河和怯道河向上延伸所覆盖的流域,即现今之来凤县辖区。卯洞是酉水流域四大古镇之一,为著名水码头,昔日“十万木船下江南,万担桐油进北京”便从卯洞古镇启程。酉水发源于鄂西南宣恩县的七姊妹山,流经来凤县卯洞,后于湖南沅陵汇入沅江,因文学大师沈从文而蜚声中外;怯道河发源于四川(现重庆)酉阳兴隆的九龙洞,流经来凤大河漫水塘,在卯洞古镇与酉水汇合。作为两水汇合点,徐珊便驻扎在卯洞古镇,也就是现今的百福司古镇,开始督采“大木”。
这“大木”,并非普通高大乔木,而是专指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又称黄花楠、黄楠木,是珍贵树种,因其纹路如金丝,有绸缎光泽,光照下金光熠熠而得名。其木材有香气,纹理直且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开裂,是建筑、高级家具的优良用材。故而,故宫、太庙用它作为材料便在情理之中。
金丝楠木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17摄氏度左右温度最佳,适合在湿度处于50%~70%的环境生长,需要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冲积土或壤质土,还需光照充足。卯洞一带处东经109°27′北纬29°40′,河谷众多,属南温带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极适宜金丝楠木生长,随地可见。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山砍柴,常见高大的金丝楠木在众木中脱颖而出,却不知其珍贵。参加工作后,在乡间偶尔也能看到需三人合抱的参天楠木,当时虽觉稀少,却未意识到其价值。直至后来,专家在本地大河镇拦马山村发现一栋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约120平方米的三间木瓦房,90%的木料为金丝楠木,价值十亿元,被林业文化博物馆收藏,才知晓金丝楠木堪称无价之宝。
金丝楠木在卯洞一带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使得这里成为采办“大木”的理想之地,而徐珊选择将督采指挥部设置在此,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徐珊驻扎的卯洞古镇热闹非凡,与湘西龙山、川东(今渝东)酉州(今酉阳)接壤,不仅是水码头,还是重要物资集散地,现今尚存的张家印子屋便是往昔商贸繁荣的见证。当时,卯洞一带被群山环绕,陆路艰难,官道稀少且崎岖难行,无法通行车马。况且“大木”又长又大,且均为生木,十分沉重。据《卯洞集》记载,采伐的最大一根金丝楠木长7丈5尺,围圆1丈5尺,折算后长25米,周长5米,材积40立方米,重达36吨。
试想,这样的“大木”,在当时怎能靠陆运?徐珊选择的是水路运输,将采伐的“大木”或顺山势滑下,或搭“厢木”驱赶,运至酉水或怯道河中,小的扎成木筏,大的单独“泄运”,由放排工驾驭,浩浩荡荡,绵延数里。
这些“大木”,经酉水,过沅江,入洞庭,漂长江,走运河,历经一年送达皇城。
2014年,怯道河大河漫水塘段发生一起盗挖阴沉木案件,挖出的阴沉木堆积如山,多为金丝楠木,根根粗大,红漆编号清晰可见,头部有凿孔,这印证了徐珊确实在这一带督采过“大木”。
徐珊在卯洞的两年间,白天勤勉督采“大木”,夜晚深入体察民情。闲暇时,伐木声、放木的身影,以及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他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注笔端,在孤灯下,用诗文赋箚悉心记录,最终成书四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明代采木史,让后人得以窥见震撼的明代采木画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本书,便是《卯洞集》。
《卯洞集》首次揭示了中国建筑木材供应史的奥秘,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它原本被收入《四库全书》,但徐珊因王守仁案牵连,且行文独特,被四库馆臣视为另类,最终该书只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所介绍:“嘉靖间,珊以庙工采木於是,集其二年中所作公牍、杂文为二卷,诗歌为二卷,因以其地名集。”这导致它被埋没400余年。所幸浙江大学图书馆珍藏了原稿,更幸谭庆虎、田赤二先生对其校注,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卯洞集校注》,让《卯洞集》重见天日。北京与卯洞的渊源,金丝楠木的古貌与价值,明时伐木、放排的震撼场面得以被大众知晓。
如今,金丝楠木在来凤境内,尤其是卯洞一带仍存不少。酉水河沿岸的漫水鱼塘和卯洞舍米湖各有一大片金丝楠木林,尤以舍米湖金丝楠木群落为最,数达十万余,树龄长者超200岁。因其珍贵,当地百姓自发守护,禁止砍伐损毁,特别是当地党员,人人挂牌护育,将其视为责任与执念,尽显质朴本色。
卯洞所在的来凤县,通过人代会将金丝楠木确立为县树,加以保护和繁殖,让它在这片土地上自由生长,成为无尽的宝藏。目前,来凤县已在酉水河城区段的十万米长堤上植下万余棵金丝楠木,它们正汲取酉水之灵气、凤地之精华,茁壮成长,不久后将成为撑起来凤富庶的栋梁。
卯洞有“大木”!来凤有“大木”!而徐珊又何尝不是珍贵的“大木”?他撑起了卯洞乃至来凤,在巍巍华夏历史之中的一席之地。舍米湖的百姓同样是“大木”,他们日夜守护大片金丝楠木群,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诠释着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生……
卯洞流域一农户屋后金丝楠木成林。
远眺舍米湖金丝楠木林。
酉水河两岸金丝楠木随处可见。
百福司集镇徐珊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