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原创空间

醪糟香里过元宵

发布时间:2025-02-11 15:42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徐天喜 编辑:王晓蓉

□ 徐天喜

回想起我年少时的元宵节,那时并无观花灯、猜灯谜之类的热闹活动。我只知道,在那个特别的夜晚,附近的集镇上会烧火龙。除此以外,家里还会吃一顿醪糟汤圆。

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勉强享用一顿丰盛的饭菜,平日里连油水都很少见。因此,像我们这些嘴馋爱甜味的孩子,过完除夕后,便满怀期待地盼望着元宵节的到来。因为那天,我们可以吃到一碗香甜的醪糟汤圆。

早在腊月,母亲就会安排父亲开始酿制醪糟,以备过年期间招待客人时使用,同时也为元宵节晚上煮汤圆准备汤底。在我们村里,酿醪糟被称为“发醪糟”,这项任务每年都会落在父亲肩上。母亲常开玩笑对父亲说:“男人会喝酒,自带醪糟味。只有你们男人的手,才能做出好醪糟。”

过了腊月二十三,父亲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糯米,用温水浸泡一整夜。次日清晨,他将糯米捞出,沥干水分,放入蒸笼蒸熟,制成软糯适中的糯米饭后,倒在簸箕里摊凉。接着,将酒曲粉用温水化开,均匀拌入糯米饭中,装进盆子,并用布巾封严盆口,藏在预先烤热的棉被里发酵约三天。到了第三天,屋内便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这表示醪糟已经发酵完成。当父亲掀开棉被的那一刻,满屋顿时充满了浓郁的香甜气息。

制作醪糟最讲究火候。如果发酵过度,酒味太浓。若发酵得恰到好处,醪糟水既带有微微的酒香,又满是甜香。即便不额外加糖,汤水也甜得令人回味无穷。

醪糟在我老家是春节期间待客的必备品。每当客人坐定后,主人便会煮上一碗醪糟荷包蛋。每年,家里过年待客后剩的醪糟,便用在元宵节煮汤圆。

在我刚刚懂事的那些年,汤圆对于农家来说,是一种奢侈食品,只有条件稍好的家庭,才能在元宵节吃上几个。然而,略懂文墨且常年在外做手艺的父亲,非常重视并遵循传统习俗,即便家中粮食再紧张,也会在元宵节这天,让我们吃上一碗醪糟汤圆。

在我的记忆中,吊浆汤圆是最好吃的汤圆。元宵节前两天,母亲便会着手制作吊浆汤圆粉。她将糯米和粘米按比例配好,用温热水浸泡至酥松后,在石磨上磨成米浆,再把米浆装入布袋吊挂起来,让米浆自然滴干水分,最终成为湿润的糯米粉团——这便是所谓的“吊浆粉”,用吊浆粉做的汤圆就是吊浆汤圆。

元宵节当天下午,母亲又会拿出核桃和花生,去壳炒香并捣碎后,拌入少许红砂糖做成汤圆芯子。傍晚时分,村里的灯火逐渐亮起,各户人家的炊烟也袅袅飘升起来。此时,我们家的汤圆已经包好。母亲在灶门前架起烈焰熊熊的柴火,铁锅中的醪糟水在烟雾中尽情地翻滚着。父亲则将包好的吊浆汤圆轻轻地放入锅中……不一会儿,满锅都是沉沉浮浮的白色大汤圆。不断飘出的腾腾热气,都充满了醪糟那特有的香甜气味。

全家人将汤圆端上餐桌时,东边屋角已经升起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整个村子都弥漫着醪糟汤圆的香气。有人在零星的鞭炮声中惊呼:“元宵节的月亮,好圆好大啊!”院坝里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让原本寂静的村子在月光下变得热闹起来。我们一家人,则围坐在明亮的油灯下,赏月,品尝醪糟汤圆,聆听父亲讲述新一年的愿景和春天里的劳作。

那散发着醪糟香气的汤圆,成了我终身甜美而温暖的记忆。在我离开乡村后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我吃汤圆时总会加入醪糟。尽管买回来的汤圆和醪糟远不如记忆中的味道,但至少这两样食物混合在一个碗里,就能让我感受到不同的年俗风味——那就是亲情和乡愁的独特滋味……

责任编辑:王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