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原创空间

父亲的“土豆日记”

发布时间:2025-03-04 14:43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郑仕钰 编辑:曹贤炜

郑仕钰

我很爱写日记,各种思绪、情感、喜怒哀乐都会记录在上面。高中时期,我注意到父亲也开始每晚在本子上记录些什么。他的本子既不精致也不鲜艳,甚至缺乏日记应有的私密性。

父亲的日记本封面赫然写着“郑伟日记”,常放在书房的写字台上。我怀着好奇翻阅,却发现里面并非情感的抒发,而是重复的姓名和数字。原来,父亲的日记记录的全是关于“恩施土豆”的羁绊。

翻开日记本第一页:“2017年6月15日,我拿到了恩施市丰旺土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证书,哈哈,我也当理事长了。”我想,父亲不仅仅是想当个老板,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照顾女儿们上学、回乡带动乡亲们创业吧!

起初两年的土豆种植可谓困难重重,土豆叶枯萎、产量低下等问题频发,对父亲的打击不小。

于是,父亲向州农科院和州、市农技中心寻求帮助,邀请马铃薯专家现场指导。同时,将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新品种繁育示范等项目引入自己的土豆基地。不到两年,父亲种植的土豆产量从每亩平均1.2吨提升至2.3吨,最高达到3吨。

父亲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土豆储藏库和冷库的规模增至4000多立方米,土豆基地面积达到1000多亩,年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带动周边38户农户发展土豆种植,提供常年就业岗位20余个,产品远销福建、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父亲日记里出现最多的词组是“感谢”。我想,他对土豆种植、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专家、领导、同行及客商表达的感激之情是真诚的。

“2024年4月19日,中国管理科学院智慧城市研究所颁发了《农艺师》职称证书,是通过6年的努力获得的,我会好好珍惜这份荣誉。”父亲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对土豆事业吃下了“定心丸”。

我知道,乡土中国,历历五千年,辈辈苦相连,苦字从何来,农夫无人怜,在崎岖的山地想要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是不容易的,但正因土地不会编写剧本,它也不会辜负那些真诚的人。父亲正是凭借他的真诚赢得了客户,使他的事业步入正轨,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2024年4月26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英国籍国家联络科学家Philip James先生到基地考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外,在田间地头,老外不停地竖起了大拇指……”父亲的这篇日记写得很长,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他见到外国专家来访而感到特别高兴。

“2024年6月18日,我上央视了,那是农业农村频道,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把我们基地的土豆宣传了,这是最好的事。”父亲那段时间太忙了,这个日记还是我提醒他写的。

“2025年1月9日,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在种植区挂牌‘恩施土豆供应基地’,那是州接待宾馆施州大酒店的专供基地,听说也是国家外事活动的专供基地。这个牌子对我来说,那是一种惊喜,感谢!”看到这篇日记,我也为父亲感到骄傲。

新年伊始,父亲随州、市领导和专家前往甘肃、河南等地考察学习,我相信他的日记里又会增添许多新鲜事,也期待他对自己的事业有更宏伟、更远大的规划。

父亲的日记本里记载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我想,等父亲退休后,我会帮他整理这些日记,编纂成一本回忆录,为父亲的土豆人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父亲的日记让我对山区农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农民的富裕、农业的繁荣、农村的和谐,农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潜力,父亲改变了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将恩施深山中的小土豆传播开来,改善了家乡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对我来说,父亲与土豆数年的羁绊,使他成为我心中的“土豆侠”。

在中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父亲无疑称得上是“土豆侠”,只是希望太阳啊,不要再晒黑父亲的皮肤,请晒黑他的白发。

责任编辑:曹贤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