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绿造花海 荒山变美景

发布时间:2025-03-12 10:52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陈绪开 编辑:胡婵娟

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通讯员 王法钧 黄 庆

春寒料峭时,宣恩县珠山镇花园堡的梅花竞相吐蕊。站在观景台俯瞰,300余亩梅园如粉霞缭绕山间,游人穿行其间,笑语与花香交织。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被市民誉为“城市花园”的梅园,五年前还是一片荒山。

2020年底,宣恩县启动中心城区森林质量升级改造项目,将植树造林与城市景观提升相结合,在花园堡连续开展“植梅造景”行动,累计种植7000余株梅花树,打造连片成块的山地梅园。植树节前夕,记者走进这片蜕变中的生态福地,探寻“荒山变美景”背后的“绿色密码”。

科学植绿破解荒山治理难题

“当年这里土质瘠薄,春季风沙肆虐,雨天泥水横流。”宣恩县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明恩回忆,“由于种植农作物的产出比不高,几年前这里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撂荒状态。”

2019年,正值宣恩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关键时期。花园堡地理位置特殊,在贡水河沿岸,游客抬头便能看到裸露的荒山,十分影响游览体验。因此,修复花园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接到修复任务后,经过技术论证发现,花园堡虽生态脆弱,但坡向、海拔适宜种植耐寒耐旱树种。”宣恩县林业局技术员杜继勇介绍,“通过现场勘察,我们发现花园堡周边居民种植的梅花树生长良好,其观赏价值也符合县政府的修复要求。结合县城景区创建,我们最终选定了以梅花树为主体的生态修复方案。该方案既契合当地气候条件,又能打造出‘一季造景、三季有绿’的特色景观。”

为提高观赏价值和存活率,县林业局经过多次参观学习,结合土壤和气候条件,选取了骨里红梅、绿萼梅、榆叶梅等9个品种的原生苗。在种植技术上,采用“保水剂+有机肥”客土回填法,将种植坑扩容至1.5立方米,确保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几年来,宣恩县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参与义务植树,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最终形成宣恩县规模最大的梅园。

梅园还同步建设了养护水池以及5893米供水管网。县林业局安排专人对梅园进行巡查管理,负责指导整形修枝、病虫害防治和灌溉养护。花园堡梅园与贡水河湿地公园、宝塔山森林公园等串联,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15分钟生态圈”,生态红利惠及全城。

梅花经济反哺全域文旅新业态

经过几年努力,花园堡的梅花于2023年陆续开放。今年,所有的梅花树都进入花期,每逢周末,慕名前来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变化太大了!以前拍县城全景要找角度避开荒山,现在镜头里尽是花海。”3月1日,摄影爱好者蒯同正来到梅园拍摄短视频。此前,他已经多次将这里的变化发到短视频平台,获得了近百万播放量。

“我们在做好赏花打卡的同时,还着重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景观景点的打造。”仙山贡水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开鹏介绍。梅园建设中预留各类慢行绿道15公里,建设观景平台8处、阳光草坪40亩,沿栈道修建云起台、探月亭、悬崖秋千等景观,与城区贡水河景观带无缝衔接,带动“白+黑”全时旅游。

梅园停车场内“一位难求”,帐篷露营、风筝放飞成为市民春游的标配。游客流量的增长,也为周边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梅花越开越旺,来梅园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也跟着受益。”莲花坝社区居民覃孟忠曾在花园堡经营农家乐,因离中心城区较远,生意并不景气。去年,覃孟忠看准梅园的发展势头,投入近10万元翻新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今年花期,民宿的生意非常好,很多人提前几天就在预约。”他说。

不仅是覃孟忠,依托花园堡梅园,周边不少居民都将民房改造成民宿或农家乐。吕鹏的家在通往梅园的栈道边,去年,他在家里开了间烧烤店,不少市民和游客游览梅园后会到他家就餐。曾经修复的生态,如今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当地居民收获满满。

目前,宣恩县正积极谋划梅园的优化升级工作,推进梅园扩面,实施更多运营项目,丰富市民和游客的观赏体验。

责任编辑:胡婵娟

热图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