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2025-03-21 15:24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向往 编辑:胡婵娟

全媒体记者 向 往 通讯员 颜 龙 葛进东

3月13日,建始县长梁镇陇里社区居民刘继安来到镇上的铁匠作坊,打算定制一柄羊角锄。

“老刘家的田是黏质土田,锄刃要打得比沙田用的锄刃宽。”章友成对老顾客的需求牢记于心。古铜色的面庞映着跳动的火光,铁钳翻飞间,一块顽铁在他手中逐渐显露出锄头的轮廓。

一座青瓦灰墙的老作坊里炉火熊熊,回荡着铁锤与砧子的撞击声。

这是章友成从事铁器锻造的第40个年头。作坊内墙角堆放着焦煤与松炭,灰黑的墙壁布满烟熏火燎的痕迹,水槽里摆放着锈迹斑斑的砂锅,铁砧上的凹痕密如星斗。这些痕迹记录了四十载春秋的千万次锤击。

“这种钢‘骨头硬’,做成锄头不易卷刃,但是烧制时要注意火候,温度太低容易断,太高又容易卷。”章友成从原料堆里拣出一截弹簧钢送入炉心,手持铁钩拨动炭层,火苗瞬间蹿至半米高。铁料由暗红到橙红,再到亮黄……当铁料化作流动的“蛋黄心”,章友成用铁钳闪电般夹出,火星如雨洒落。

锻造塑形考验的是师傅的手法,章友成先利用机器夯出筋骨,再小锤精修。铁料在锤下翻飞,砧子、錾子、模子轮番上阵:先用方錾切出锄板雏形,换圆头锤敲出弧形刃口,最后卡入铸铁模子定型。金铁交鸣中,铁块从混沌渐成器型。

接着便是淬火。章友成将通红的锄头插入砂锅,沸水裹着桐油“嗤啦”作响,水面浮起细密油花,白雾腾起三尺高。淬火后的锄头还需回火——在炭灰中埋烤两小时,消解金属内应力。历经多道工序,一柄羊角锄锻造成型。

“章师傅手艺好,价格也实惠,打的锄头方便又耐用。”刘继安拿着羊角锄满意地说。

除了羊角锄、板锄、镰刀等农具,章友成也擅长制作火钳、锅铲等生活器具。章友成的工作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成品,作坊仿佛是一座农耕工具博物馆。

机械化、工业化盛行的当下,传统打铁工艺逐渐淡出视野。虽然吃的是技术饭,但干的仍是力气活,尽管展现了手工制品的魅力与实用性,却也不得不面对后继无人的现实。

夏天顶着作坊炉边40摄氏度的高温,冬天挨着冰冷的铁砧。“苦!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县里的铁匠铺也没有几家了,我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章友成说。

章友成就这样怀着一身技艺,守着一间铁铺,不知不觉打了大半辈子铁。炉火烧着,打铁声响着,火光与锤声中承载着匠人的情感,章友成对这份传统手艺的执着与热爱不会熄灭。

责任编辑:胡婵娟

热图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