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原创空间

巴山楚水间流淌的精神血脉

——读《楚脉千秋》,话巴东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02 09:45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张周波 编辑:刘婉茜

□ 张周波

在神农溪的激流声中翻开《楚脉千秋》,青铜编钟的千年回响与长江纤夫的号子声在时空深处交汇。当“筚路蓝缕”“大象无形”“上善若水”等楚文化基因,遇见巴东的泉口梯田、绝壁天河,一部跨越三千年的精神史诗正在武陵山脉的褶皱中徐徐展开。作为巴东人,我在这部文化基因解码之书中,触摸到了古楚血脉在峡江两岸生生不息的脉动。

在千秋楚脉中感受战天斗地的巴东精神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史,在巴东的群山万壑中找到了当代注脚。当考古学家在盘龙城遗址发现商代青铜作坊时,巴东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官渡口发掘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片。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印证了《楚脉千秋》所述“边缘地带的文化爆发力”。

神农溪畔,嘹亮的纤夫号子回荡在峡谷间。这一刻,纤夫精神与楚人的进取基因形成奇妙共振。长江三峡的纤夫们在激流中踏出的每个脚印,都是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现代诠释。这种用血肉之躯丈量江河的坚韧,与楚地青铜器上蟠虺纹的流动曲线异曲同工,都在诉说着突破地理禁锢的顽强意志。

在清太坪,绝壁天河紧贴峭壁,依山就势,蜿蜒数十公里,滋养千家万户。这条被誉为鄂西深山的“红旗渠”,让我想起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天文图——楚人将星象观测转化为水利工程智慧。两种时空下的治水智慧,共同印证了《楚脉千秋》强调的“在断裂处生长”的文明韧性。

在千秋楚脉中感受敢为人先的巴东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赤子情怀的热烈表达。1928年,黄大鹏等人在牛洞坪竖起鄂西第一面苏维埃旗帜时,耳畔回响的一定是这位爱国诗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吟唱。

跨越时空之后,黄大鹏等人这份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四十年后在泉口村再次迸发。1965年,当张植弟把第一根钢钎插进石缝时,他或许想起了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古老训诫。泉口村的梯田是一本打开的地书,每一层石坎都是巴东人向命运宣战的宣言。那些在石缝里生长的玉米,那些从岩层中渗出的清泉,让“泉口精神”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泉口的老百姓就是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担,挑起两个时代的重量:一头是楚人“火耕水耨”的原始智慧,一头是“石板上种粮”的现代奇迹。这种跨越时空的创业对话,印证了书中“文明基因永远在突破中显影”的深刻洞见。

在千秋楚脉中感受开放包容的巴东精神

长江的潮汐从未停止过塑造巴东的性格。站在巫峡口眺望,郑万高铁的桥梁与隧道群如巨龙穿山而过,与长江黄金水道货轮的汽笛声交织成新时代的“舟楫交响”。这场景让人想起《楚脉千秋》所述楚人“大象无形”的开放胸襟——从战国时期“南船北马”的野三关骡马古道,到20世纪80年代巴东港年吞吐量破百万吨的盛景,峡江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容四方风物”的气度。而伴随着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项目正式开工,巴东正用行动诠释着书中箴言:“开放是时代精神之一,也是先进文化内容之一。”

《楚脉千秋》中“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在此刻显影——纤夫拉直的不仅是江流的航道,更是鄂西联通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动脉;绝壁天河灌溉的不只是万亩良田,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荆楚实践;泉口梯田的石坎上生长的何止五谷,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巴东样板”。

巴东的使命,藏在长江黄金水道与“丰”字形高速路网的经纬交织中,藏在土家织锦纹样与5G信号图谱的共振里。正如青铜编钟的十二律吕,唯有每个音符找准定位,方能奏响黄钟大吕。巴东,这枚深嵌在长江臂弯里的文化符码,正以战天斗地的开山魄力、敢为人先的破局锐气、开放包容的江海胸襟,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宏大交响中,击响属于新时代的铿锵乐章!

(作者单位:巴东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刘婉茜